法拍房激增的追问:孟晓苏论调之外的楼市真相 “法拍房太多导致房价不能上涨”,“中国房地产之父”孟晓苏的这一论断近期引发舆论场剧烈震荡。在他将法拍房视作楼市回暖“拦路虎”并呼吁控制其流通时,公众更想追问的是:法拍房数量为何连年激增?这背后是否隐藏着房价与收入失衡的深层矛盾?作为住房制度改革的关键推动者,孟晓苏又该如何回应这份历史关联?拨开论调迷雾,方能看清楼市困境的本质。 孟晓苏的核心观点聚焦于法拍房的市场影响,认为其“低廉的边际价格持续摧毁楼市价格体系”,甚至将银行的法拍行为斥为“最愚蠢的做法”。基于此,他提出延期还贷、成立住房银行等四项对策,试图通过阻断法拍房供给为房价托底。但这番论述却回避了一个核心问题:法拍房本身是果而非因,其激增的背后是多重现实压力的集中爆发。 法拍房数量的失控增长,本质上是经济环境与楼市周期叠加作用的必然结果,而非房价停滞的根源。2025年上半年全国法拍房挂牌量同比增长超35%,二三线城市增速更是突破40%,这组数据的背后藏着三重关键诱因。其一,居民偿付能力的系统性下滑。经济复苏不及预期导致就业市场承压,城镇调查失业率长期徘徊在6.5%-7%,2亿灵活就业人口的收入不稳定性显著上升,而家庭负债中75.9%为房贷,双重压力下断供现象自然加剧。其二,房价下跌引发的“负资产”困境。全国百城二手房价格持续下跌,许多房产市值已低于贷款余额,业主“弃房断供”成为无奈选择。其三,房企债务危机的传导效应。2024年房企新开工面积下降21.3%,大量烂尾楼进入法拍市场,进一步推高了供应量。这些因素共同印证:法拍房激增是房价与收入严重失衡的具象化表现,而非房价停滞的原因。 公众对孟晓苏的追问,本质上是对楼市发展路径的历史回溯。作为国家房改课题组组长,孟晓苏主导的住房制度改革开启了商品房市场化进程,这一改革在解决住房短缺问题的同时,也埋下了房价脱离民生根基的隐患。尽管他后来推动保障房建设并强调“从未让低收入群体购买商品房”,但在实际发展中,保障房供给始终未能与商品房市场形成有效互补,导致普通民众被迫卷入高房价竞争。2023年至2024年,全国房价下跌30%却仍未与居民收入回归平衡,120万亿元居民财富蒸发的背后,正是房价长期背离支付能力的必然反噬。当孟晓苏将楼市回暖寄望于“有支付能力的居民购房”时,恰恰忽视了“支付能力”本身已因高房价透支殆尽的现实。这种对核心矛盾的回避,使得其政策建议陷入“头痛医头”的误区——延期还贷等措施看似保住了房产,实则让困难家庭背负更沉重的债务枷锁,而非解决收入与房价失衡的根本问题。 破解楼市困局的关键,不在于回避矛盾的技术性修补,而在于直面本质的系统性改革。孟晓苏将法拍房视作“敌人”,却未意识到真正的病灶在于市场逻辑的错位:当房子从居住属性异化为投资工具,房价便注定走上脱离民生的轨道。2015年至2023年,住宅类法拍房数量从3.78万套增至37万套,翻了近十倍,而清仓率从55.5%降至29.4%,这组数据正是市场对虚高房价的无声投票。 真正有效的解决方案,需要跳出“保房价”的思维定式。在供给端,应强化保障房与共有产权房建设,让住房回归居住本质,这与孟晓苏早年的保障房理念一脉相承却亟待落地;在需求端,需通过稳定就业、提高居民收入、优化收入分配结构,构建与房价匹配的支付能力基础;在市场端,应建立法拍房与保障房的转化机制,既化解金融风险,又补充民生住房供给。这些措施虽不及“控制法拍房”立竿见影,却能从根本上修复楼市的民生属性。 孟晓苏的发声揭开了楼市困境的一角,但真正的答案藏在被回避的追问里。法拍房激增不是房价停滞的原因,而是房价脱离收入根基的必然结果;解决问题的关键不是阻断风险暴露,而是重构“房住不炒”的市场生态。唯有直面房价与收入失衡的核心矛盾,才能让楼市回归健康发展轨道,这既是对历史的回应,更是对民生的负责。

用户63xxx34
孟是炒房客,他能听进去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