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主席说: “中国百分之八十五的人口在农村, 不为农村服务,还叫什么为人民服务” 。 你想想,85%啊!解放初期十个中国人里有八个半扎根农村,锄头是他们的饭碗,土地是他们的命根,不为这群人办事,“人民”二字根本就立不住脚。毛主席这话从不是喊口号,早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他就看透了“农民问题是中国革命的中心问题”,中共三大甚至专门通过《农民问题决议案》,明确农民是革命的“最大动力”,这可不是拍脑袋的结论,是从无数实践里砸出来的真理。 农业合作化运动最能体现这份“服务”的实在。1951年开始试办互助组,农民以前单家独户种粮,牛不够用、农具不全,遇到天灾直接绝收,互助组里能换工、凑农具,年底分粮还能多赚一成。到1952年底,全国互助组飙到830余万个,40%的农户都参加了,这不是强迫来的,是农民真尝到了甜头。后来发展初级社、高级社,虽然中间出过急躁冒进的偏差,中央很快用“停、缩、发”三字方针纠正,但核心从没变——帮农民把散沙拧成绳,对抗自然风险和生产困境。你们家里老人有没有讲过当年入社的事?是不是说比自己单干心里踏实多了? 农村医疗曾是天大的难题,以前产妇生孩子靠接生婆,孩子得天花只能听天由命,小病拖成大病的例子一抓一大把。1965年起搞“半农半医”的卫生员,1968年正式叫“赤脚医生”,这称呼不是瞎起的,他们白天赤脚下田种地,晚上背着药箱上门看病,上海川沙县先搞起来,毛主席批示后风靡全国。上海县的数据最直观,1970年全县普及合作医疗,每个大队都有卫生室,备着数百种药,一半以上还能煎中药,1958到1984年县财政投了4898万元在卫生上,这笔钱花得值!以前要走几十里看病,现在门口就能打青霉素,这才是把服务送到了心坎上。 扫盲运动更是改变了千万农民的命运。1951年上海县民校刚办时,近7000学员里45.9%是文盲,女人更是占了大半,连自己名字都不会写。政府没搞虚的,农闲办冬学,用自编的乡土教材教“锄头”“工分”“肥料”这些实用字,要求青壮年识1500到2000字,能听能写。到1980年,上海县彻底摘掉“文盲县”帽子,90.1%的青壮年能读书看报。别小看这认字的本事,农民学会算工分、看农药说明书,甚至给远方亲人写家书,这都是实实在在的尊严,比任何口号都有力量。 有人说这些政策太“土”,不如工业项目风光,可他们忘了,没有农村的稳定,工业就是空中楼阁。1955年农业合作社发展到67万个,国家能从农村调粮支援城市工业建设;赤脚医生保住了劳动力,扫盲提升了生产效率,这都是农村给国家的回馈。毛主席的眼光毒就毒在这儿,他抓的不是表面光鲜,是最根本的民生——农民有地种、有饭吃、能看病、识点字,国家才能真正稳下来。你们觉得现在的乡村振兴,是不是也延续了这份“为农村服务”的初心? “为人民服务”从不是抽象的概念,是把互助组建到村口,把药箱背到田埂,把识字课本送到炕头。85%的人口基数,决定了农村稳则全国稳,农村富则全国富。那些说“农村不重要”的人,根本没读懂中国的基本盘。 服务农村不是负担,是根基。当年的每一项政策,都是贴着农民的需求来的,没有花架子,全是真功夫。这就是毛主席这句话的分量:人民在哪,服务就得到哪,半点含糊不得。 各位读者你们怎么看?欢迎在评论区讨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