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着一众欧盟领导人的面,马克龙撂下狠话:“中国再不放开稀土出口管制,欧盟忍无可忍,就该启动‘核选项’了。” 马克龙这回是真急了。就在前两天,10月23日布鲁塞尔欧盟峰会的闭门会议上,这位法国总统当着欧盟各国领导人的面,直接撂下一句狠话:“中国再不放开稀土出口管制,欧盟就该启动‘核选项’了!” 这话一出,现场一片哗然。 先得搞清楚欧盟为啥这么急。稀土不是单一元素,而是 17 种金属元素的统称,别看名字里带 “稀”,用途却一点都不偏门 —— 新能源汽车的电机、风电设备的永磁体、智能手机的屏幕、还有芯片制造里的关键材料,都离不开它。 欧盟自己的稀土储量其实不算少,芬兰、瑞典、保加利亚都有矿,但开采和加工能力跟不上,90% 以上的稀土需求都得靠进口,而中国又是全球最大的稀土供应国,之前欧盟从中国进口的稀土占比常年维持在 85% 左右。 2024 年中国出台稀土出口管制政策后,欧盟的稀土进口量一下子降了 30%,不少企业直接慌了神,马克龙说的 “核选项”,其实不是真的搞什么极端手段,而是欧盟早就酝酿的《关键原材料法案》里的应急措施。 按照法案内容,要是关键原材料供应出现 “严重短缺”,欧盟可以强制要求成员国共享库存,甚至对部分行业的稀土使用实施配额管理,还能限制稀土相关产品的出口,避免 “资源外流”。 之前欧盟一直没敢轻易提这个,毕竟强制干预市场容易引发企业不满,可现在眼看着自家产业受影响,马克龙才忍不住把这个 “底牌” 亮了出来,欧盟的焦虑不是没道理,受稀土短缺影响最直接的就是新能源和汽车产业。 德国大众集团今年本来计划扩大电动车产能,结果因为稀土永磁体供应不足,位于茨维考的工厂不得不减产,每月少生产约 5000 辆 ID.3 车型,法国的阿尔斯通公司,生产高铁牵引电机需要的钕铁硼磁体,也因为稀土短缺面临交货延迟。 欧盟统计局的数据显示,2024 年第三季度,欧盟新能源汽车产量同比下降了 12%,其中稀土供应短缺是主要原因之一。这些企业天天给欧盟施压,马克龙的 “狠话”,多少也带着给国内产业 “打气” 的意思。 而中国的稀土出口管制,也不是突然搞的 “限制”。2024 年出台的政策,核心是为了规范稀土开采和加工环节的环保标准,减少资源浪费。 要知道稀土开采对环境影响不小,之前有些小作坊乱采乱挖,导致土壤和水源污染严重,管制政策里明确要求,只有符合环保要求、具备完整产业链的企业才能获得出口资质。 而且中国也不是完全 “断供”,只是把出口量控制在合理范围,2024 年对欧盟的稀土出口量虽然下降,但依然能满足其 60% 的刚需,剩下的缺口,其实是欧盟自己没及时找到替代来源。 欧盟也不是没试过 “自救”。之前欧盟委员会联合德国、法国、瑞典等国,投资了 21 亿欧元在芬兰建稀土加工厂,计划 2026 年投产,可从勘探到开采再到加工,整个流程下来周期太长,短期内根本补不上缺口。 他们还去非洲找资源,和布隆迪、马拉维签订了稀土合作协议,可这些国家的稀土品位低,加工技术也跟不上,运到欧盟还得再处理,成本比从中国进口高了近三倍,企业根本不愿意买。这种 “远水救不了近火” 的情况,让欧盟的底气实在足不起来。 马克龙的 “狠话” 抛出后,中方的回应倒是挺冷静。中国商务部发言人表示,稀土出口管制是 “基于环保和资源可持续利用的合理措施,不针对任何特定国家或地区”,还提到 “希望欧盟通过对话协商解决供需问题,而不是动辄提‘制裁’或‘核选项’”。 毕竟现在全球产业链是连在一起的,欧盟的新能源汽车、电子产业依赖中国稀土,中国的稀土加工企业也需要欧盟市场,真要是闹僵了,对谁都没好处。 现在欧盟内部其实也有分歧,德国、荷兰这些制造业大国支持启动 “核选项”,觉得得给中国施压;而匈牙利、希腊等国则担心激化矛盾,影响和中国的经贸合作 —— 匈牙利的电池工厂,40% 的稀土材料都来自中国,要是真断供,工厂就得停摆。 这种分歧下,马克龙的 “狠话” 能不能落地还不好说,但有一点很明确:欧盟想摆脱对中国稀土的依赖,短期内很难做到,而中国的管制政策,也不会因为几句 “硬话” 就轻易改变,这场围绕稀土的博弈,恐怕还得持续一阵子。 信源:马克龙急得跳脚:真没招,欧盟就对中国启动"核选项"·观察者网·2025年10月24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