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风]如果德国不认同中国,那你又想访华干嘛呢?说到底就是中国强大富裕后,西方国家的衰退,导致维持不了高福利,就接受不了中国人过上好日子。 今年初先是放出访华计划,临出发前却突然宣布取消,德方给出的说法是“未能安排足够会谈”,但德媒随后披露的信息更耐人寻味。 这事儿从头到尾就透着一股子别扭。一边是经济部长哈贝克年初嚷嚷着要来中国,说是要谈合作、谈“去风险”,结果临门一脚,人说不来了。理由听起来特别官方,也挺可笑,说是“中方没能安排足够高级别的会谈”。 这话听着就像约了人吃饭,到了饭店门口突然说“服务员不够,我不吃了”,怎么想都像个借口。果不其然,德国自己的媒体很快就扒出了更深层次的东西,说是双方在乌克兰问题、人权问题上有巨大分歧,哈贝克觉得来了也谈不出个所以然,干脆不来了。 可这就更奇怪了,既然分歧这么大,当初又何必积极放出风声要来呢? 更戏剧性的是,没过几个月,德国的“大老板”朔尔茨总理自己却带着一个庞大的企业家代表团,浩浩荡荡地访华了。老板都亲自来了,你一个负责经济事务的部长反而因为“会谈级别不够”而取消行程,这逻辑上怎么都说不过去。 这背后其实反映的是德国政府内部那种拧巴和分裂的心态。以总理府为代表的务实派,心里清楚得很,德国的工业、德国的就业,离不开中国市场。 大众、宝马、奔驰这些巨头,超过三分之一的销量在中国,他们的未来和中国的市场深度绑定。朔尔茨这次来,说白了就是来“稳生意”的,是来给德国企业吃定心丸的。 而哈贝克所在的绿党,则更倾向于意识形态挂帅,总想着要给中国“上课”,要拿价值观说事儿。这种分裂,让德国的对华政策显得精神错乱。 一方面,他们离不开中国制造,离不开中国的供应链,更离不开中国这个巨大的消费市场;另一方面,他们又打心眼里看不惯中国的发展模式,接受不了中国在很多高科技领域已经追上甚至超越了他们。这种矛盾心理,就像一个又想借钱给你,又天天在你面前说你不务正业的邻居,让人心里很不舒服。 这种拧巴,不仅仅是德国独有的,它几乎是整个西方世界的缩影。看看欧盟最近对中国电动汽车搞的反补贴调查,简直就是一出闹剧。 中国电动车凭借技术、产业链和市场的优势,做得又好又便宜,欧洲消费者喜欢,这本来是市场经济的正常结果。结果呢? 布鲁塞尔的一些政客不干了,非要给扣上“补贴”的帽子,准备挥舞关税大棒。他们嘴上说的是要“维护公平竞争”,实际上不就是害怕自己的汽车产业被打垮了吗?最讽刺的是,德国的汽车企业自己都站出来反对,因为他们知道,一旦中国反制,倒霉的还是他们自己。这种为了保护而保护,为了反对而反对的做法,恰恰暴露了他们内心的虚弱和焦虑。 说到底,这种焦虑的根源,就是心态失衡了。过去几百年,西方国家习惯了站在世界之巅,习惯了制定规则,习惯了过那种高福利、高消费的优渥生活。 他们觉得这种生活是天经地义的,是他们的制度和文化的优越性带来的。可现在,中国这个曾经的“学生”,不仅发展起来了,而且是以一种他们不理解、不认可的方式崛起了。 中国14亿人要过上好日子,要消费,要发展高科技,这本身就打破了全球资源和市场的原有格局。 当西方发现自己的优势不再明显,甚至开始被追赶、被超越时,那种高高在上的优越感就崩塌了。维持高福利社会的基础,正是建立在全球经济体系中的优势地位。 当这个地位动摇时,他们内部的矛盾就爆发了,于是就需要一个外部的“问题”来转移视线,中国就成了最方便的那个靶子。 所以,回过头再看哈贝克那次取消的访问,就一点也不奇怪了。那不是一次简单的外交行程变动,而是西方世界在面对一个强大、自信且不愿被说教的中国时,所表现出的犹豫、纠结和不知所措。 他们既想从中国的发展中分一杯羹,解决自己国内的经济困境;又打心底里不愿承认中国模式的成功,害怕一个强大的中国会挑战他们的霸权和生活方式。 这种又爱又恨、想靠近又想推开的复杂心态,或许在未来很长一段时间里,都会是中西方关系的主旋律。这到底是价值观的必然冲突,还是利益博弈下的现实选择?当昔日的优越感被一点点打破,他们又该如何自处?这恐怕不只是德国需要思考的问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