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盟委员会主席冯德莱恩表示,欧盟必须与乌克兰、澳洲、哈萨克斯坦等国加强能源合作并建立新的供应体系。 她强调,要改变过于依赖中方的现状! 这话听着是战略调整,实则是被稀土“卡脖子”卡得实在难受,那种想挣脱却处处受制的焦虑,几乎要从字里行间溢出来。 欧盟消费的稀土磁体里,超过90%都得从中国进口——这数字可不是随口说的,2024年的数据摆在那:中国对全球氧化铽、氧化镝的供给贡献度分别达到98%、99%,出口量更是其他国家总产量的9.5倍和8.1倍,说欧洲工业的“维生素”全靠中国供给,一点不夸张。 现代战争里,稀土就是藏在装备里的“隐形弹药”,F-35战机的发动机涡轮要靠它耐高温,朱姆沃尔特级驱逐舰的雷达系统没它就转不起来;放到欧盟自己的国防体系里也一样,他们自己都承认,本国雷达、声呐这类关键装备,全依赖中国的精炼稀土材料,没了这些东西,所谓的国防工业就是个空架子。 不光军事领域,民用产业更离不开——欧洲天天喊着推进新能源汽车,每辆新能源车的电机都得用稀土永磁体,而德国汽车业作为欧洲经济的“顶梁柱”,超过95%的稀土需求都得从中国进口。 也难怪德国政客刚放完“反制”的狠话,企业转头就乖乖给中国提交供应链资料换进口许可,毕竟生产线一停,损失可不是闹着玩的。 中国能把稀土话语权攥得这么牢,靠的可不止是原材料多。 全球70%的稀土矿产量、93%的深加工产能都在咱们这儿,而且中国是目前唯一能搞定“从开采到终端应用”全产业链的国家。 背后既有内蒙古白云鄂博矿这个全球最大稀土矿撑着原材料供应,更有独步天下的高纯度分离技术——尤其是镝、铽这类中重稀土的提纯,海外想复制这套技术,没个五六年根本没戏。 国际能源署早预测过,到2030年中国稀土精炼能力还得占全球77%,欧盟想摆脱依赖,本质上就是跟已经成型的产业链事实较劲。 今年4月中国对钐、钆、铽等七类中重稀土实施出口管制后,欧洲市场直接乱了套,这更把欧盟的焦虑摆到了明面上。 阿格斯的数据显示,短短一个月里,氧化镝欧洲到岸价从250-310美元/公斤飙到700-1000美元/公斤,氧化铽更夸张,直接冲到2000-4000美元/公斤,创下2015年有记录以来的新高。 贸易商们都开始惜售,报价虚高却没多少真实成交,这种“有钱买不到”的恐慌,比单纯涨价更折磨人——毕竟工业生产等不起,停一天就少一天的利润。 这时候冯德莱恩抬出来的乌克兰、澳洲、哈萨克斯坦,看着像救兵,实则个个都是“烫手山芋”。 先看乌克兰,欧盟把它吹成“20多种关键原材料的潜在来源国”,可现在乌克兰还处在冲突里,就算有钛、石墨这些资源,敖德萨港的运输线能不能稳定都不好说,总不能指望在炮火里运矿吧?再看哈萨克斯坦,倒是刚发现个2000万吨的巨型稀土矿,可矿埋在地下300米,平均品位才0.07%,而且哈萨克斯坦连最基础的稀土加工能力都没有,挖出来的矿石最后说不定还得运到中国提炼,等于绕了个大圈子白忙活。 至于澳洲,虽然早有稀土矿,但过去一直依赖中国的加工技术,出口的稀土精矿大多流向中国;现在要给欧盟供货,光建加工厂就得花好几年,还得搞定环保审批的麻烦——澳洲民众对矿产开发的环保抗议从来没断过,这事儿能不能成还得打个问号。 欧盟自己也不是没动作,搞了个《关键原材料法案》,喊着2030年要让本土提取、加工、回收能力分别满足10%、40%、25%的需求,还公布了47项战略项目清单,把法国的锂矿、12个镍项目都算进去,甚至把审批周期压缩到27个月,看着挺热闹。 可现实是,2024年欧盟即便刻意控制从华进口,稀土进口总量降了30%,中国仍占了46.3%的份额,俄罗斯、马来西亚这些替代来源加起来都顶不上中国的量。 德国企业的遭遇最能说明问题:政府想动用《反胁迫工具法案》搞反制,企业直接撂下狠话“断供就停产”,最后政府只能让驻华大使馆列“优先名单”,帮企业抢中国的进口配额——这种“政客喊口号、企业买单”的戏码,把欧盟的窘迫暴露得明明白白。 有意思的是,这波稀土供应紧张里,连一向高调的美国都比欧洲更慌,钇的价格涨得比其他稀土还凶,因为美国想找非中国产的稀土,根本没处找。 欧盟想学美国搞“去中国化”,却忘了稀土产业链不是搭积木——中国花几十年建立的技术壁垒、产能规模,不是靠签几个合作协议就能突破的。 这么一捋就清楚了,冯德莱恩的表态更像给自己壮胆。 明明知道乌克兰的矿运不出来,哈萨克斯坦的矿炼不了,澳洲的矿赶不及,却还得硬着头皮喊“改变依赖”——毕竟90%的依赖度就像被人攥住了手腕,尤其是在国际形势复杂的时候,中国这边稍微收紧一点供应,欧洲市场就得鸡飞狗跳。 说到底,不是欧盟想换供应方,是被中国的产业链实力逼得没办法,可急病乱投医,最后大概率还是竹篮打水一场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