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为什么放开手痛击美国。在美国无数次政治恐吓、经济封锁和唆使小跟班挑衅的过程中

古凌国际 2025-10-28 19:28:34

中国为什么放开手痛击美国。在美国无数次政治恐吓、经济封锁和唆使小跟班挑衅的过程中,中国一直是防守方,也一直是处于挨打的境地。中国的忍让,有自身发展的需要,也有全球经济一体化的需要,但一步步的忍让,并没有换来美国的理性合作,反而助长了其得寸进尺的嚣张。 美国从2018年开始就对中国发起贸易战,那时特朗普上台没多久,就签署了301调查报告,对中国商品加征关税,先是600亿美元,后来扩展到2500亿美元,涵盖钢铁、铝制品、电子产品。 中国当时选择克制回应,只对美国部分农产品征收关税,比如大豆和猪肉,规模控制在600亿美元左右,因为中国正专注经济发展,需要稳定全球供应链,避免冲突升级影响民生。 中国知道,一旦全面对抗,会拖累国内就业和经济增长,所以一直强调通过对话解决争端,推动多边贸易体系。 进入2019年,美国把华为列入实体清单,禁止美国企业供应芯片和技术,这直接打击了中国科技企业。华为手机业务受重创,全球市场份额下滑。 中国外交部多次抗议,召见美国大使,但没立刻报复,而是继续谈判。同年,美国又加征25%关税,中国相应加征5%到25%关税,针对美国汽车和农产品。 美国中西部农场主损失惨重,出口计划泡汤。中国还启动反倾销调查,对美国高粱征收保证金,影响了美国农业出口。 2020年,中美签署第一阶段经贸协议,中国承诺增加采购美国农产品2000亿美元,包括玉米和牛肉。这协议让双方暂时喘口气,但美国没停手,继续禁止TikTok和WeChat在美国运营,声称国家安全问题。 中国网信办批评这是霸凌行为,但中国还是扩大市场开放,让进口商品进入超市货架,消费者能买到更多美国产品。疫情期间,中国专注防控和疫苗研发,没把精力全放对抗上。 2021年,美国拉拢日本、澳大利亚、印度搞四方安全对话,在南海搞联合军演,还派军舰穿越台湾海峡。这不光是经济,还涉及军事挑衅。 中国海军加强南海巡航,但没直接冲突。中国参加RCEP谈判,扩大区域贸易,避免被孤立。同时,美国通过基础设施法案,补贴本土芯片制造,资金投到亚利桑那州工厂。 中国则加速国产芯片研发,国家基金注入3000亿元,支持华为开发麒麟处理器。 2022年,美国签署芯片与科学法案,提供520亿美元补贴,限制对华出口先进设备。英特尔等公司受益,但中国实验室工程师加紧测试5纳米工艺。 中国科技部推动自主创新,华为推出自研处理器手机,销量回升。美国更新出口管制,禁止AI芯片销售,中国商务部启动对美芯片企业调查。 2023年,美国追加制裁中芯国际,冻结海外资产。中国提出全球人工智能治理倡议,在联合国推动合作共享。百度等企业演示AI算法,强调技术共享。 美国游说荷兰阿斯麦禁止EUV设备出口,中国半导体企业转向本土设备,调整生产参数。 2024年,美国推动欧盟调查中国电动汽车补贴,比亚迪等企业面临压力。中国新能源汽车产量占全球60%,出口欧洲。中国外交部反驳指控,举行记者会说明情况。 美国对中芯国际追加制裁,中国发布十四五规划评估,强调供应链安全,建西部数据中心。 进入2025年,特朗普第二任期一个月后,签署行政令,对中国加征10%关税,总关税达54%。中国商务部连续发布反制措施,对美国煤炭征收15%关税,对船只加征港口费。 3月3日,特朗普再度加征10%关税,中国对美国鸡肉、小麦加征15%关税,对大豆、猪肉加征更高关税。4月2日,中美贸易战并入全球贸易战。 中国内部实力变化明显,5G基站覆盖率95%,新能源汽车全球领先,内需消费增长8%。出口转向一带一路国家,占比40%。 外交上,中国加强东盟、上合、金砖合作,吸纳新成员,形成经济联盟。军事上,海军舰艇超300艘,确保海域安全。 美国动作没奏效,芯片脱钩失败,本土工厂延期,工人罢工。供应链回流成本高,盟友分歧大,日本韩国继续与中国贸易。 中国决定主动防御,7月商务部公布稀土新规,限制军工供应,要求买家提供用途证明。这借鉴美国外国直接产品规则,扩展管控范围。 8月,对美航运加收20%费用,针对马士基子公司。9月,禁止关键材料出口,英伟达股价跌15%。10月,启动对美国造船业反补贴调查,涉及波音供应链。 特朗普威胁科技出口限制和新关税,但中国稀土牌用力过猛,引发全球抵制。欧盟调查中国光伏,中国经济保持稳定。双方高层通话增多,但分歧持久。 中国立场坚定,维护利益,同时开放合作。

0 阅读:0
古凌国际

古凌国际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