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敖说过,凡是残障人士成为成功者的,这个人你一定要注意,他会有很多问题,因为他成

可爱卡梅伦 2025-10-29 11:45:46

李敖说过,凡是残障人士成为成功者的,这个人你一定要注意,他会有很多问题,因为他成为成功者很不容易,容易心理变态,比如有人好意帮他,他会因为自尊心用强烈的姿态和语气来表达不满。 ​李敖举例说,许倬云就是一个(身体残缺)心理变态的人。 ​李敖认为,有自尊心很正常,但是不应该用那么强烈的姿态和语气来表达,毕竟帮你的人他是善意的,一旦有人帮你而残障人士又有那么强烈反应的时候,这个残障人士就是有问题的。 ​郑智化没有预约舱内轮椅,那就代表着他默认自己是能走进机舱的,而且进机舱的时候至少有4个工作人员协助他,但他还是爆发了强烈的情绪,他就是李敖说的这种情况,这种情况之下,你帮助他越多他越不满意,因为他觉得你帮助他是在可怜,他受不了,你帮他的时候没有考虑他的自尊心,这是他不能接受的,他认为你可以不帮他,但不能不考虑他的自尊心。 ---- 说白了,这就是一场“好心撞枪口”的乌龙。机场地勤看见拄拐杖的郑智化,本能反应就是“轮椅推来”,结果没提前预约,通道临时调不动,四个人只能左右搀扶。镜头里,郑智化脸瞬间黑成锅底,声音拔高:“我自己能走!”——这句话不是讲给地勤听,是讲给二十多年前的自己听:我可以。 很多人一看视频就开喷:“耍大牌!”“人家帮你还这种态度?”可把播放键往前拖几秒,就能看到他自己拄着拐杖,一步一撑,汗珠顺着鬓角往下掉。人家本来打算靠两条腿走上飞机,证明“我行”,结果四双手伸过来,瞬间把他按回“弱者”位置,自尊心啪一声碎了一地。换你,你也急,只是不一定吼得出来。 李敖那句“心理变态”听起来刺耳,但核心就一句:别拿善意当擦伤药,往人家伤口上硬抹。残障者从爬坑到站台,每一步都比别人多摔几个跟头,自尊心早被磨得薄如蝉翼,外人轻轻一碰就血淋淋。你一句“我帮你”,在他听来可能是“你不行”,火药味立马蹿起来。不是不懂感恩,是怕回到那个被俯视的谷底。 我大学室友阿杰,小儿麻痹后遗症,走路画圈。大一报到那天,他死活不让我拎箱子,自己肩膀一歪一斜把二十公斤行李扛上六楼,喘得跟破风箱似的。我问他何苦,他咧嘴笑:“我要你帮我一次,你就永远觉得我得上手。”那一刻我才懂,残障者的“我行”不是口号,是命。后来我们形成默契:他不说帮,我绝不动手;他开口,我才有存在感。四年下来,他请我喝过一瓶可乐,说那是“谢礼”,我接了,才算真正朋友。 再说回郑智化。人家当年拄着拐杖唱《水手》,“他说风雨中这点痛算什么”,唱哭了一代人,可不是为了今天被四个人架着上飞机。机场事后发声明,说“流程有疏漏”,其实就是没问一句“您需要轮椅吗?”提前问,他摇头,大家省心;不问,直接上手,炸弹引线就点着了。善意如果不加询问,就是强加;帮忙如果跳过尊重,就是冒犯。 有人杠:那大家都别帮了,让他自己爬?非也。尊重的边界很简单——先问,再听,最后才动手。就像你进别人房间先敲门,而不是一脚踹开再喊“我这是为你好”。郑智化事后没追究,只淡淡一句:“我能走,只是不想被当展品。”这句话比所有怒吼都重,一锤定音:要帮,可以,但别把我当道具。 李敖说这种成功者“心理变态”,用词狠,但底色是提醒:别被“成功者”光环晃瞎眼,他们也有玻璃心,而且更脆。普通人摔一跤,有人扶就起来了;他们摔一跤,扶的人太多,反而被踩第二脚。理解这一点,就不至于一开口就是“你怎么这么不识好歹”。 所以,看到残障人士,第一步不是伸手,而是张口:“需要帮忙吗?”如果对方说“不用”,那就退后一步,别急着道德绑架。你以为的“举手之劳”,可能是人家“翻山越岭”才建立起来的尊严。别让“我帮你”变成“我害你”,也别让“善意”成为“刺伤”的借口。真正的善良,是让对方有选择,而不是只能接受。 各位读者你们怎么看?欢迎在评论区讨论。

0 阅读:47
可爱卡梅伦

可爱卡梅伦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