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美媒为制造业人才短缺焦虑时,他们无法理解,为什么在中国,制造业可以成为年轻人施

宝林谈古论今 2025-10-30 15:52:05

当美媒为制造业人才短缺焦虑时,他们无法理解,为什么在中国,制造业可以成为年轻人施展才华、实现梦想的热土。尤其是00后,正以满腔热血投入制造业! 现在的工厂里,看不见多少埋头拧螺丝的身影。中南大学那个00后博士徐子健,带着团队把AI技术搬进了中石化的车间。 他们蹲在厂区宿舍里跟工程师同吃同住,从一堆杂乱的生产数据里挖出规律,搞出的智能系统能提前预判设备故障,让生产线自己“思考”。这种活儿哪是传统工人干的?分明是把实验室里的尖端技术落到实处,比坐办公室写代码还让人有成就感。 徐子健说最开心的不是拿奖,是工程师真心认可他们的技术,这种被需要的感觉,比啥都解渴。 这种技术落地的机会可不是凭空冒出来的。政策早早就搭好了台子,人社部去年底联合好几部委出了意见,要搞人力资源服务和先进制造业的融合试点,还支持企业、高校和科研院所抱团建创新联合体。 湖南那个望城经开区的创业基地,直接给徐子健的团队免了场地费,还给补助,隔壁的企业还能凑一起搞合作。年轻人有想法、有技术,根本不用愁没地方施展,政策和园区把能铺的路都铺好了。 光有平台还不够,收入得跟上才能留住人。北京去年四季度的薪酬报告里写得明白,智能制造业的月平均薪酬中位值都到13459元了,高级技师更是能拿到12529元一个月。 这还不算那些新兴领域,低空经济里的飞行器控制工程师月薪快三万了。以前年轻人觉得制造业穷途末路,现在一看,技术岗位的收入比不少白领还可观,自然愿意来。 湖南城市学院那几个00后搞出的楔形劈刀,把国外三四百美元的产品做成三四百元人民币,量产后企业订单不断,自己的收入也跟着水涨船高。 更打动年轻人的是那种“做大事”的感觉。00后成长的时候,正好赶上中国制造业往上走,他们对“卡脖子”这事儿听得门儿清,也憋着股劲要破局。 黄宇轩他们团队研发楔形劈刀时,为了打一个0.05毫米的细孔,跑了十几个城市取经,暑假窝在实验室里熬通宵,自己掏钱买耗材也不放弃。就因为这东西以前被国外垄断,国内企业只能花大价钱买,他们偏要做出国产替代品。这种跟国家需求同频的感觉,比单纯赚钱有吸引力多了。 技能人才的路子也越走越宽。22岁的龙伟杰靠数控铣技术拿了世界技能大赛金牌,从当初连千分尺都看不懂的学徒,变成现在带徒弟备战大赛的教练。 他练技术的时候,车间夏天连空调都没有,硬生生靠反复试验摸透设备“脾气”,把零件误差控制在头发丝的1/40以内。 现在政策里明确说了,长期在制造业一线的人才能直接评高级职称,技能强真能当“香饽饽”。年轻人看到龙伟杰这样的例子,就知道沉下心练技术真能有出息,不是瞎忙活。 企业也在跟着变,早就不是以前“脏累差”的老印象了。加西贝拉这样的工厂里,数控机床代替了人工重活,车间里干净整洁,年轻人操作的是精密设备,不是笨重的工具。 人力资源服务机构还会跟企业合作搞培训,新人一进来就能跟着老师傅学真东西,不用自己瞎摸索。这种既有技术含量又有人情味的环境,对讲究发展空间的00后来说,比单调的办公室舒服多了。 这么多因素凑在一起,制造业自然成了年轻人的热土。政策托底给机会,技术升级给舞台,收入提升给保障,还有家国情怀给动力。00后不是盲目跟风,他们算得很清楚:在这里既能靠本事赚钱,又能做有意义的事,还能看着自己参与造的东西走向世界。 美媒看不懂也正常,他们没见过这种从政策到个人、从企业到高校拧成一股绳的劲儿,更不懂这种亲手铸就“中国制造”的成就感,有多让人热血沸腾。

0 阅读:3

猜你喜欢

宝林谈古论今

宝林谈古论今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