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1日起,中国正式升级对荷兰的稀土出口管控,新规作出明确界定:一是含中国来源

百日依山尽 2025-10-30 16:40:59

12月1日起,中国正式升级对荷兰的稀土出口管控,新规作出明确界定:一是含中国来源稀土成分≥0.1%的光刻机类货物,无论产地与中转路径,均需向中方申请出口许可,并详细报备用途、用量及终端客户信息;二是针对14纳米逻辑芯片、14纳米或256层以上存储芯片的生产设备、测试设备及相关材料,出口实行逐案审批制度。 先说说为啥稀土对光刻机这么重要。很多人不知道,光刻机里的核心部件比如磁透镜、精密轴承,都离不开稀土元素。像钕、镝这些稀土,能让磁透镜产生稳定的强磁场,保证光刻时光束的精准聚焦;而铽掺杂的材料,又能提升精密部件的耐高温和抗腐蚀性能,让光刻机在高速运转时保持稳定。 荷兰 ASML 作为全球高端光刻机的主要供应商,其生产的极紫外光刻机(EUV),每台设备里稀土的使用量虽然不多,但关键部件几乎都依赖中国稀土供应链。之前有行业数据显示,ASML 供应链中,中国来源的稀土占比超过 60%,尤其是在高端稀土材料领域,短期内很难找到替代来源。 新规第一条里 “≥0.1%” 的界定,看着标准不高,实则覆盖了大部分光刻机及相关配件。要知道,很多光刻机的核心部件,稀土含量远超这个比例,就算是一些组装后的整机,只要关键零件用了中国稀土,就会被纳入管控范围。 而且 “无论产地与中转路径” 的规定,直接堵死了通过第三方转口规避管控的可能。比如荷兰企业要是从其他国家采购含有中国稀土的部件,再用来组装光刻机,照样得按新规申请许可。这就意味着,荷兰在光刻机生产和出口时,再也不能像以前那样随意使用中国稀土,每一步都得在管控范围内进行。 再看第二条针对芯片设备的逐案审批,瞄准的是 14 纳米及更先进的芯片产业链。14 纳米逻辑芯片和 256 层以上存储芯片,是当前半导体领域的主流先进制程,其生产设备和测试设备里,同样离不开稀土。 比如芯片生产设备中的离子注入机,需要用稀土永磁材料制造高精度磁体,才能保证离子束的精准注入;测试设备里的传感器,也得靠稀土元素提升灵敏度和稳定性。 这些设备对荷兰来说,既是出口的重要产品,也是本土半导体产业的核心支撑,逐案审批意味着每一笔相关出口都要经过细致审核,这对荷兰相关企业的生产计划和供应链安排,都会产生直接影响。 了解稀土产业的人都清楚,中国在全球稀土产业链中占据关键地位。从稀土开采、冶炼到深加工,中国不仅产量大,还掌握着高端稀土材料的核心技术。 荷兰半导体和光刻机企业,长期依赖从中国进口稀土及稀土材料,之前虽然也有进口多元化的尝试,但一方面其他国家的稀土产能有限,另一方面高端稀土材料的加工技术跟不上,短期内很难满足需求。 有荷兰行业协会之前透露,要是中国稀土供应出现波动,荷兰光刻机和芯片设备的生产周期可能会延长 30% 以上,部分高端机型甚至可能面临停产风险。 新规落地前,荷兰相关企业其实已经有了一些动作。ASML 曾表示要加大对非中国稀土来源的调研,还和澳大利亚、加拿大的稀土企业谈过合作,但从勘探、建厂到实现稳定供应,至少需要 3-5 年时间,远水解不了近渴。 而芯片设备企业比如 ASM International,其生产的 14 纳米芯片刻蚀设备,核心部件用的稀土材料,目前还只能从中国采购,短期内没有替代方案。这也是为啥新规一出台,荷兰企业纷纷开始梳理供应链,赶紧准备出口许可申请材料。 值得注意的是,新规里 “详细报备用途、用量及终端客户信息” 的要求,能让中方更清晰地掌握稀土的最终流向,避免被用于不符合规定的领域。而逐案审批制度,也能根据实际情况灵活调整,既保障合理的产业需求,又能有效管控关键技术领域的风险。毕竟稀土作为不可再生的战略资源,合理管控出口,也是保障中国自身产业安全和资源可持续利用的重要举措。 对此,你们有什么看法,欢迎评论留言~

0 阅读:48
百日依山尽

百日依山尽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