招商引资“座上宾”变“盘中餐”,谁在砸地方发展的招牌? 近期,甘肃岷县、山东博兴、贵州仁怀等地的招商引资纠纷闹得沸沸扬扬,引发全网关注。曾经被奉为“座上宾”的民营企业,怎么就成了任人宰割的“盘中餐”?这背后的隐情值得深挖。 这些民营企业投入巨额资金建设基础设施,兢兢业业履行协议,可经营数年却遭遇政府单方面终止特许经营协议、强行接管项目。就拿甘肃岷县供热企业来说,3.7亿投进去,经营5年,仅因政府还专项债有压力,一纸律师函就把特许经营权收回去了,程序合法性还存疑。这种情况在其他地方也不断重演,政府在项目监管、协议履行上的随意性暴露无遗。 纠纷的核心是程序正义问题。像岷县住建局仅用律师函就解除30年的特许经营协议,被法律专家批“程序严重违法”。贵州仁怀的政府接管行为也没得到司法支持。如此做法与法规原则相悖,随意毁约不仅侵害企业权益,更让政府公信力严重透支。 好在部分地方政府承诺成立专班调查,这是个好开始。但调查得深入、透明,要厘清接管的法律依据、违约指控的证据、企业损失的补偿等问题。避免“自审自判”,引入第三方评估,让结论经得起考验。 招商引资不是“一锤子买卖”,需要法治和契约精神保驾护航。当企业家都担心从“座上宾”沦为“盘中餐”时,地方发展活力必然受损。权力得在法治轨道上运行,承诺要兑现,才能优化营商环境,实现双赢。 我们期待调查能顶住压力,给企业和公众一个交代。坚决遏制这种“吃相难看”的短视行为,才能筑牢法治中国、诚信政府的基石,不然地方发展的招牌可就砸手里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