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地时间10月29日,波兰农业与农村发展部表示,尽管欧盟调整了与乌克兰的贸易规则,波兰仍将维持部分乌克兰农产品的进口禁令。 欧盟和乌克兰终于敲定了那个升级版的深度全面自由贸易区协定,它从10月29日开始正式生效。 这份协定表面上看是件好事,它试图在俄乌冲突的阴影下,为乌克兰打开更多大门,比如对乳制品、新鲜果蔬和肉类这些农产品降低关税,甚至部分取消,目的是让双方生产标准对齐,建立起一种长期的互惠框架。 欧盟理事会早在10月13日就通过了相关决议,这背后是几个月来的拉锯谈判,从6月底的初步协议开始,一步步往前推。 协定里加了些新保障条款,限制敏感农产品的进口量,还强调市场波动时的应急机制,听起来挺周全的。 但问题是,这份协定是给整个欧盟的“通用版”,它没考虑到每个成员国的痛点,尤其是那些东欧国家。 乌克兰那边自然欢迎,因为它急需稳定的出口渠道来稳住经济,可对波兰这样的邻国来说,这就等于在自家后院多添了把火。 农业与农村发展部直接表态,即便欧盟规则变了,他们也不会松口,对部分乌克兰农产品的进口禁令继续无限期执行。 那些被卡住的产品,主要就是小麦、玉米、油菜籽、葵花籽这类谷物,还有些加工品。 为什么这么硬气?说到底,还是为了守住本国农民的饭碗,俄乌冲突一爆发,乌克兰的粮食出口路线断了,黑海航道封堵,陆路就成了救命稻草。 大量廉价农产品涌进波兰市场,本地粮价应声下跌,农民的收入直线缩水。 波兰农民从边境检查站堵车,到高速公路上倾倒谷物,每一次行动都像在喊:我们支持乌克兰抗战,但不能让自家田地变成别人的倾销场。 欧盟的免税政策,本意是援助,可结果它让东欧的农业生态乱了套,价格竞争太不公平,乌克兰的产品成本低,产量大,波兰的中小农场主根本扛不住。 欧盟想当个大一统的贸易守护者,却忽略了成员国间的经济不对等,波兰作为东欧大国,农业是它的支柱产业,占GDP不小份额,农民群体庞大、政治影响力强。 政府要是让步,国内压力会崩盘,这禁令不是波兰一家在扛,早年就有匈牙利、斯洛伐克、保加利亚、罗马尼亚这些国家联手施压,逼欧盟在2024年底前就把谷物和蜂蜜加进进口限制清单。 欧盟委员会嘴上说成员国单边行动“不可接受”,但私下里也得让步,因为农民抗议一升级,整个供应链就卡壳。 乌克兰他们也急眼了,早几年就上诉到世贸组织,指责这些禁令违反双边协议。 可上诉归上诉,现实是出口损失巨大,经济部估算过,如果贸易框架回不到战前水平,每年少赚的钱够让好多农场关门大吉。 这不是简单的贸易摩擦,而是欧盟内部“团结秀”背后的自保逻辑,援助乌克兰是政治正确,但保护自家就业才是选票所在。 乌克兰也不是没责任,他们的农产品涌入太猛,质量把控有时跟不上,欧盟标准一比,就显得格格不入。 协定里强调协调生产规范,这点是关键,可落实起来难,援助不能是单向的,乌克兰得证明自己不是“问题制造者”,而是可靠伙伴。 否则,东欧的裂痕会越拉越大,欧盟的凝聚力就成空谈,想想那些边境小镇,农民们守着田地,等着政策落地,这场景多讽刺,战火远在天边,饭碗却近在眼前。 你怎么看? 信息来源:光明网《波兰维持部分乌克兰农产品进口禁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