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美会晤达成多项和解,但在稀土这一块,中方留了一个后手! 这次会谈的中方牵头人是何立峰副总理,谈判桌上还有专门负责经贸议题的李成钢。 之前美方财长贝森特还公开抱怨中方代表难打交道,结果没过多久,中方就宣布免去李成钢的其他兼职,让他专心搞谈判。 这态度很明确:谈可以,但维护利益的立场绝不会松。 美方那边也派了贝森特和贸易代表格里尔,双方谈了足足两天,总算在关税、海事调查这些事上有了共识。 具体看和解内容,美方取消了针对中国商品的10%芬太尼关税,还暂停了那个要管到子公司的“50%穿透性规则”。 中方也相应调整了反制措施,双方都给了台阶,但稀土这块儿,中方只说暂停10月刚公布的出口管制一年,商务部特意加了句“将研究细化具体方案”,这后手藏得挺实在。 为啥要留这手?得先看稀土的分量,一架F-35隐形战机要用到417公斤稀土,美国国防部八成以上的武器零件都依赖中国供应。 咱们不光挖得多,全球70%的稀土矿来自中国,更关键的是技术壁垒,上世纪“中国稀土之父”徐光宪发明的串级萃取法,把纯度提到99.99%,现在全球82%的新增稀土专利还是中国企业的。 美国自己连重稀土精炼厂都没有,芒廷帕斯矿挖出来的矿石,大多还得运到中国加工。 就算美国拉着澳大利亚签了85亿美元的合作协议,业内都清楚,重建完整产业链至少要十年,得花几百亿美元。 中方暂停管制,其实是亮明实力:咱们想松就松,想紧就紧。 而“细化方案”这说法,等于握着调节阀门,后续想针对钬、铒这些导弹、核潜艇急需的中重稀土精准调控,完全有操作空间。 毕竟美方之前总搞两面派,一边谈一边加限制,荷兰、英国还跟着打压中企。 中方留这手不是要挑事,而是自保,稀土产业链的技术、成本、环保优势都在咱们手里,短期没人能替代。 这步棋既给了合作的诚意,也守住了战略底线。 所以这事儿看着是和解,其实是中方握着主动权的表现,稀土博弈本就是持久战,暂停管制顶多算中场休息,真正的底气还在咱们的全产业链控制力里。 以上都是个人观点,对此您有什么不同的看法,可以在评论区留言讨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