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美双方在韩国釜山进行会晤。现场照片显示,美方谈判桌上有7人,美国总统特朗普位于中间,其他成员更多是经贸方面的美国官员,因此会议重点将是经贸领域。 10 月 30 日上午的釜山金海机场蓝屋贵宾室,成了中美经贸团队的 “终极谈判场”。没人比特朗普更清楚这场会面的紧迫性,距离美国农业州初选只剩三个月,他随身携带的文件夹里,夹着美国商会刚送来的数据: 对华贸易限制已让美国企业一年损失超 2000 亿美元,大豆出口量较 2023 年暴跌 35%,爱荷华州的农场主们已经在社交媒体上发起 “别让选票跟着大豆烂在仓库” 的抗议。这种民意压力,让向来擅长 “极限施压” 的他,这次带上了最懂经贸的 “豪华阵容”。 戴琪的出现本身就是强烈信号。这位曾主导对华 301 调查的贸易代表,口袋里装着修订过六次的关税清单,清单上被圈出的 “海事、物流、造船业” 三个领域,正是美国制造业的痛点 —— 中国造船业全球份额已达 60%,而美国本土造船厂订单量不足中国的十分之一。 坐在她对面的中方经贸团队成员,刚在吉隆坡磋商中敲定基础共识,手里握着中国对美农产品进口的最新统计:2025 年前三季度,美国大豆对华出口仅占中国进口总量的 28%,而巴西的份额已飙升至 52%。 特朗普的谈判套路在这场会晤中显露无遗。他先是抛出 “取消 10% 芬太尼关税” 的让步,这个看似宽松的举动,实则是因为美国本土芬太尼制剂依赖中国原料药,断供已导致相关药品价格上涨 40%。 紧接着他就提出要求,希望中方扩大大豆、玉米进口,甚至暗示要将农产品采购与关税政策挂钩,这种 “议题捆绑” 的手段,早已被多国看穿。但中方的回应很直接,拿出的是新能源汽车出口数据:2025 年上半年,中国电动车在欧洲市场份额达 18%,而美国同类产品占比不足 5%,贸易博弈的底气藏在产业竞争力里。 耶伦在谈判中很少发言,却在关键节点递上了财政部的测算报告:如果延续 24% 的对华关税,美国通胀率可能在明年一季度回升至 3.5%。 这份报告戳中了特朗普的软肋,他比谁都清楚,通胀问题曾让他在上次选举中失去大量中间选民。而中方提出的 “暂停反制措施” 提议,恰好给了他台阶。双方延续关税暂停共识的背后,是中国贸易顺差连续八个月保持增长的韧性,也是美国企业迫切需要中国市场的现实。 会晤持续了 1 小时 40 分钟,比原定时间多了 20 分钟。离场时,特朗普手里的文件夹明显变薄,有记者注意到,戴琪手里的关税清单上,“造船业 301 调查” 旁被划上了问号。 这场以经贸为核心的对话,没有太多外交辞令,却处处透着利益的权衡。特朗普深谙 “交易的艺术”,但这次面对的是能快速开拓新兴市场、完善产业链的对手,高端芯片自主化率一年提升 8 个百分点的中国,早已不是可以随意施压的对象。 这场被照片 “剧透” 的经贸博弈,终究以务实共识收尾。在中美关系的关键节点,经贸领域的相互成就,或许比任何高调宣言都更有分量。 对此,你们有什么看法,欢迎评论留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