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3年,这名河南初二的女生因为英语试卷背面写了一句“我是中国人,何必学外文”

笑蓝说 2025-10-31 16:58:42

1973年,这名河南初二的女生因为英语试卷背面写了一句“我是中国人,何必学外文”,被老师批评后选择跳水自杀,这件事曾轰动一时,这个女生名叫张玉勤。   1973 年 7 月河南唐河县马振扶公社中学,张玉勤攥着英语试卷站在教室角落。   试卷上 6 分的红色数字刺眼,背面写着 “我是中国人,何必学外文”,字迹发颤。   这个 15 岁的初二女生不会想到,这几句话会让她在三天后走向水库。   1977 年冬,河南省平反工作组走进马振扶中学,杨天成攥着平反通知书。   纸上 “撤销处分,恢复职务” 的字样,让他红了眼眶 —— 三年牢狱,终于落幕。   他望着校园里的老槐树,想起 1973 年那个夏天,张玉勤哭红的眼睛。   1973 年 7 月 10 日下午,英语考试结束铃响,张玉勤迟迟不肯交卷。   她盯着卷子上的空白,笔尖在背面划了又划,最终写下那几句打油诗。   交卷时,她拉着英语老师栗玉恕的衣角:“老师,我能改了重写吗?” 栗玉恕摇了摇头,把卷子放进批改袋,没看清背面的字。   那时的马振扶公社,土路上少见汽车,更别说外国人。   学校的英语课本是油印的,字迹模糊,老师上课多是 “照本宣科”。   村民们路过学校,常听见孩子们读 ABC,就笑着说 “学洋文能当饭吃?”   张玉勤的母亲也常跟她说:“女孩子认点字就行,别跟洋文较劲。”   7 月 11 日早上,栗玉恕批改卷子时,发现了张玉勤背面的诗。   他皱着眉找杨天成,“这孩子写的啥?会不会有问题?” 杨天成刚调来学校不久,正想 “立住规矩”,一看诗就发了火。   “这是抵触学习!得让她在班上检讨,杀杀这股风气!”那天的语文课,杨天成把张玉勤叫到讲台前,举起卷子念那几句诗。   全班同学的目光聚在她身上,她低着头,眼泪滴在课本上。   “你这诗可把人木死了!” 杨天成的话,让她的脸瞬间涨红。   课后,有同学模仿她的诗起哄,她躲在厕所里,哭到上课铃响。   7 月 12 日全校大会,罗长奇站在土台上,拿着喇叭点名批评张玉勤。   台下的张玉勤攥着衣角,指甲掐进掌心,没等散会就偷偷溜走。   她回到教室,写了张请假条,塞给同桌:“帮我交给杨老师。”   杨天成看到请假条,觉得不对劲,赶紧让学生去付岗村找。   张玉勤的家在村东头,土坯房,院门口种着一棵枣树。   她母亲说:“孩子没回来啊,早上还说去学校考试。”   消息传回学校,罗长奇立刻组织师生,分头去水库、河边寻找。   7 月 14 日清晨,天刚亮,张玉勤的族哥在水库边发现了她的布鞋。   鞋放在岸边,鞋尖朝着水库中心,他心里一紧,跳进水里摸索。   半小时后,他抱着张玉勤的尸体上岸,她的手还保持着攥拳的姿势。   张家父母赶来时,母亲当场晕过去,父亲坐在地上,半天说不出话。   公安局的人来了,看了现场,听了学校的说法,认定是 “自杀”。   有人跟调查组说:“张家以前有跳井的,这孩子早有死的念头。” 罗长奇和杨天成去张家慰问,送了 100 块钱,被张玉勤的父亲扔了出来。   “我女儿没了,你们拿这点钱就想了事?”   1974 年 2 月,调查组的结论下来,罗长奇和杨天成被逮捕。   法庭上,两人辩称 “只是正常批评”,却还是各判了两年刑。   监狱里,杨天成常想起张玉勤,如果当时没那么冲动,会不会不一样?罗长奇则唉声叹气,“早知道这样,当初不该把事情闹大。”   1977 年底,平反的消息传来,杨天成回到马振扶中学,继续教语文。   他上课不再 “疾言厉色”,遇到学生犯错,会先拉到办公室谈心。   栗玉恕后来调去了别的学校,每次路过马振扶,都绕着水库走。   张玉勤的家,早已没人居住,院门口的枣树,长得枝繁叶茂。   如今,马振扶中学盖起了新教学楼,英语课成了学生们的 “重点课”。   老教师们偶尔会提起 1973 年的事,语气里满是惋惜。   没人知道张玉勤的坟在哪里,只记得那个夏天,一个 15 岁的女孩,因为几句诗,永远留在了水库边,成了那个时代里,一声叹息。     主要信源:(光明网——“马振扶事件”始末)

0 阅读:54

猜你喜欢

笑蓝说

笑蓝说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