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奥委会一巴掌甩过去,“你以后别想办奥运会了!” 结果印尼眼皮都没抬一下,“哦,然后呢?” 国际奥委会那句“你以后别想办奥运会了”的警告,在印尼那边压根没掀起多大波澜。 所谓的“一巴掌”甩过去,更像打在了棉花上,人家一句轻飘飘的“哦,然后呢”,反倒把国际奥委会的强硬姿态衬得有些尴尬。这事儿可不是凭空杜撰的,全是实打实的冲突闹出来的,背后的弯弯绕绕得从头捋才清楚。 事情的导火索是在雅加达举办的第53届世界体操锦标赛。赛前印尼官方直接放话,不给以色列运动员发签证,摆明了不让他们参赛。 给出的理由挺明确,以色列在加沙地带的行动引发的人道主义灾难,让印尼民众压根没法接受他们的运动员过来。 雅加达特区行政长官都直言,这些运动员要是来了,多数印尼人都会觉得膈应。以色列体操联合会不甘心,跑去国际体育仲裁法院上诉,结果还是被驳回了,只能吃个闭门羹。 国际奥委会这下坐不住了,很快就拿出了处罚方案。2025年10月23日那天,官方声明一出来就带着硬邦邦的警告意味。不仅终止了和印尼奥委会关于未来办奥运会、青奥会的所有对话,还建议全球所有国际体育联合会,暂停在印尼办任何国际赛事。 等于直接把印尼从未来大型体育赛事的承办名单里暂时划掉了,要知道印尼之前还在考虑申办2036年奥运会,这一下等于直接断了念想。 国际奥委会强调,这是因为印尼违反了《奥林匹克宪章》里非歧视、政治中立的基本原则,毕竟在他们看来,所有符合条件的运动员都该能无障碍参赛。 换做别的国家,说不定早就慌了神,赶紧找补道歉。可印尼的反应堪称淡定天花板。青年与体育部长托希尔第二天就公开回应,明说早就知道这个决定会有后果,但印尼这么做是为了维护世界秩序,一点要改口的意思都没有。 他在社交平台上说得更直接,就算不能办世锦赛、奥运会,印尼照样能在东南亚、亚洲乃至全球的体育赛事里发挥作用,还得让印尼体育成为国家实力的门面。这话听着硬气,其实背后全是印尼算得明明白白的底气。 首先得说,印尼对奥运会的“刚需”本来就没那么强。早年间就有过先例,北京奥运会的时候,印尼没有一家电视台愿意买转播权,最后导致民众差点看不上比赛。 当时ANTV电视台的体育主管就直言,转播费高得吓人,悉尼奥运会那会儿还只要200万美元,到北京奥运就飙升到1370万美元,投进去的钱根本赚不回广告费和收视率。 更关键的是,印尼在奥运会上就羽毛球拿得出手,其他项目基本没存在感,观众不爱看,媒体自然没动力花钱。 相比之下,两年一次的东南亚运动会才是香饽饽,毕竟能看到自家选手频繁夺金,不管是电视台还是广告商都更愿意砸钱。 连转播都懒得买的地方,对办奥运会的渴望程度可想而知,国际奥委会拿“不许办奥运”当筹码,本身就没戳中印尼的要害。 再者,印尼这步棋走得有民意基础。国内民众对巴勒斯坦的支持态度很明确,反对以色列运动员入境的呼声本来就高。政府这个决定等于是顺应了民意,就算挨了国际奥委会的罚,在国内也不会丢民心。 托希尔反复强调的“维护安全、公共秩序和公众利益”,可不是空喊口号,这背后是大多数民众的立场支撑。而且印尼和以色列本来就没有正式外交关系,在这类问题上的立场向来鲜明,不会因为体育赛事就轻易妥协。 更有意思的是,印尼压根没把这处罚当成多大的损失。托希尔在回应里特意提了,印尼正在搞国家体育发展蓝图,要重点抓17个体育项目,还要建国家队训练中心。意思很明显,就算不能办奥运级别的大赛,自家的体育建设照样能推进。 东南亚运动会、亚运会这些区域性赛事才是印尼的主战场,只要在这些舞台上保持竞争力,照样能展现国家形象。国际奥委会的处罚虽然听起来严重,但没掐住印尼体育发展的七寸,自然没法让他们服软。 国际奥委会的警告里还提了,要修改奥运会资格原则,以后办奥运资格赛必须在协议里写明保证所有运动员能入境。 这更像是给自己找台阶下,毕竟印尼这边油盐不进,只能通过完善规则来避免再出类似的事。可对印尼来说,规则怎么改是国际奥委会的事,自家的立场摆在这里,下次遇到类似情况,大概率还是会这么选。 说到底,这事儿就是两边立场根本拧不到一块儿。国际奥委会拿体育中立当铁律,印尼却把国家立场和民众意愿看得更重。当“不许办奥运”的威胁碰到“本就不那么想要”的现实,警告自然就没了威力。 印尼那句“哦,然后呢”,不是故意抬杠,更像是基于自身情况的真实反应——你手里的筹码我不在乎,那你的威胁又能奈我何?后续国际体育联合会会不会真的暂停在印尼办赛还不好说,但至少现在看来,印尼没打算为了办奥运就松口妥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