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在刚刚 俄罗斯突然宣布了 10月31日,俄总统普京30日已下令,为包括乌克兰记者在内的外国记者联系乌武装部队指挥部时提供通行便利,以便记者前往红军城、季米特洛夫和库皮扬斯克的乌部队所在区域。听着挺“人道”的,但细想一下,感觉有点不对味。 这消息乍一听像给记者开了道“绿色通道”,可往深了琢磨全是门道。俄罗斯为啥突然这么“好说话”?红军城、库皮扬斯克都是乌东关键区域,俄军最近在这几个地方打得猛,但也伤亡不小。开放记者进去,明摆着是想让外国媒体看看乌军的防御漏洞——比如战壕工事简陋、补给线混乱,或者前线士兵士气低落。记者拍点素材发回去,国际舆论对乌军的评价可能就变了味儿。 可记者真能安全进去吗?之前也有过类似“便利”。去年马里乌波尔撤人时,俄方说开放人道走廊,结果不少记者跟着平民往外走,半道上被炮火击中。这次红军城还在交火,记者下车就得往战壕钻,乌军那边愿不愿意配合?万一乌军觉得记者是“俄方间谍”,拒绝采访甚至限制行动,这“通行便利”不就成了空中楼阁? 还有报道的自由度。就算记者进去了,能拍什么、不能拍什么?乌军指挥部会不会派人参访,只让看“准备反击”的场面?或者俄方记者跟着,全程盯着别乱拍。之前有外国记者在乌东报道,被双方警告“不许拍己方伤亡”,这次大概率也一样——记者看似自由,实则被攥在手心,拍出来的内容还是“选择性真实”。 更关键的是,这事儿暴露了俄方的舆论焦虑。俄乌冲突打了快两年,国际舆论场里西方媒体占了大头,俄罗斯总被塑造成“侵略者”。现在开放记者进乌军区域,是想“以子之矛攻子之盾”——让第三方亲眼看看“乌军日子不好过”,扭转点形象。可这种操作太刻意,反而让人怀疑动机不纯。 对记者来说,这“便利”更像烫手山芋。去吧,得冒着被流弹击中、被双方怀疑的风险;不去吧,可能错过独家新闻。之前有记者跟我吐槽:“战区采访哪有什么‘便利’,不过是换个地方提心吊胆。” 说白了,这事儿看着是“人道主义”,实际是场舆论博弈。俄罗斯想借记者镜头讲自己的故事,可故事真不真实,还得看镜头后面是谁在按快门。 各位读者你们怎么看?欢迎在评论区讨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