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阳]空姐月薪过万?真没吹牛,但钱是拿命换的。飞不满80小时,工资立马掉到七千

韫晓生 2025-11-01 10:57:06

[太阳]空姐月薪过万?真没吹牛,但钱是拿命换的。飞不满80小时,工资立马掉到七千档,基础工资才两千六,剩下的全靠天上熬。   (信息来源:搜狐——开始吃苦了?裁员、降薪、被逼当保洁,这一高薪人群也干不下去了)   这句在民航圈流传甚广的说法,道破了空姐职业光鲜外表下的真实生存状态。   在大众眼里,她们是穿梭在云端、衣着精致的 “空中丽人”,可很少有人知道这份看似让人羡慕的工作,收入多少全和飞行强度绑在一起。   而且这不是某一天、某家公司的特殊情况,而是国内民航业发展这么多年来,几乎所有航司、所有航线里都存在的普遍现象。   其实空姐的薪资算法,早就把 “多飞多得” 刻进了规则里。   跟大家想的“稳定高薪”完全不一样,她们的收入是 “基本工资+飞行小时费+过夜补贴+补助” 凑起来的,而最拖后腿的就是基本工资。   小航司的新人空姐,基本工资往往就 3000 块上下。就算是大公司的普通乘务员,基本工资也大多在两千六到三千之间,也就只有乘务长那种资深前辈,基本工资才能拿到 8000 左右。   真正能让月薪冲过万的 “主力”,是飞行小时费和各种补贴。   国内航线每飞一小时能赚 50 到 100 块,国际航线能涨到 150 块左右,再加上飞长途后的过夜补贴、旺季多飞的奖励,凑一凑才能摸到 “月薪过万” 的边。   这么算下来就很清楚了,要是一个月飞不够 80 小时,没了小时费这个 “大头”,工资立马就掉到七千档,甚至更低。那些看似可观的收入根本不是稳定的 “高薪”,就是靠一点点攒飞行时间堆出来的临时数字。   为啥会形成这样的薪资结构,说到底还是民航业发展和市场竞争拧在一起的结果。   这些年国民收入上去了,坐飞机不再是以前 “奢侈消费”,慢慢变成了日常出行的选择,民航业也跟着越做越大,航司多了,需要的空乘人员也越来越多。   拿 2020 年6月的数据来说,国内空乘人员总共就有 10.98 万人,其中空姐占了 75%,差不多 8.24 万人。这么多人抢着做这份工作,劳动力市场自然就成了 “供大于求” 的状态。   再加上航司之间竞争本来就激烈,大家都想控制成本,所以在设计工资的时候,就偏向 “低固定 + 高浮动” 的模式。把薪资和飞行产出直接挂钩,淡季或者航班没坐满时,能少花点人力成本,同时也能用 “多飞多赚” 刺激大家多干活。   这样的大背景下,空姐的 “职业光环” 慢慢淡了,从大家眼里的 “云端女神”,变成了实实在在的 “高强度服务人员”,不得不接受靠飞时长换收入的现实。   为了保住 “月薪过万” 的收入,空姐们得扛着远超常人想象的工作强度。千万别觉得她们只是在飞机上端茶倒水,一趟航班下来要干的活多着呢。除了给乘客发餐、收拾客舱、演示安全知识这些基础工作,还得应付各种突发状况。   遇到乘客无理投诉,得耐着性子安抚;航班延误了,要一遍遍解释;万一有乘客突发疾病,还得赶紧应急处理;甚至遇到极端天气,还得准备好引导大家紧急撤离。   更让人熬不住的是作息全乱了。飞深夜航班就得通宵干活,飞国际航线要倒时差,生物钟早就乱成了一团。再加上频繁起降、客舱里干燥的环境,时间长了,内分泌失调、掉头发、长痘痘这些问题都找上门来。   很多空姐为了多攒点飞行时间,主动放弃休息,连着飞好几个航班,一天工作 10 多个小时都是常事。她们在万米高空上,得时刻保持着专业的微笑,可一落地,累得连说话的力气都没有。   那些 “天上熬” 来的收入,说白了就是用健康和休息时间换的辛苦钱。高强度工作让她们根本没法平衡工作和生活,不少年轻空姐早早得了职业病。   这种 “靠高强度工作换收入” 的模式,不光影响空姐个人的生活,对航司来说,这种情况也不是好事,工作累、固定工资又低,导致空姐离职率一直很高。   如今大家对空姐职业的看法也变了,以前觉得是 “好工作”,现在知道了背后的辛苦,年轻人也没那么愿意来了。   空姐的薪资争议,往大了说就是服务行业里 “劳动力价值该怎么算” 的一个缩影。   那些光鲜的职业形象背后,是被算得明明白白的飞行时长,是透支的身体健康,还有被挤压得所剩无几的私人时间。   现在民航业越来越成熟,怎么在控制成本和保障空姐权益之间找到平衡,设计出更合理的薪资和保障制度,不光关系到这几万空姐的日子过得好不好,还影响着行业的稳定发展。   真心希望这份 “云端上的工作”能早点摆脱 “拿命换钱” 的困境,让空姐们的辛苦付出能得到更公平的回报,也让更多人看到这份职业光环背后的真实模样,给她们多一点理解。

0 阅读:192
韫晓生

韫晓生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