断中国粮,饿死十几亿人?美国驻日本大使曾放下狠话:如果中国不按他们的规矩来,就要掐断中国的粮食供应,看来美国至今还没搞清现实,或许他们还以为中国得靠他们的恩赐才能吃饱饭吧? 近期,美国驻日本大使威胁切断对华粮食供应的言论,反映出一种过时的霸权主义思维。这种试图通过“断供”来施压的方式,其逻辑在三个层面已经完全失效。 中国的粮食安全并非简单依赖储备,而是一套由政策、科技和基建构成的系统性工程。其根基是《粮食安全保障法》的法律支撑,以及18亿亩耕地红线这一不可动摇的社会共识。 严守这条不可逾越的红线,中国已成功建成规模达 10 亿亩的高标准农田。 与之配套的是超过7亿吨的国家粮食储备仓储容量,并与铁路、港口形成了高效的调运网络,确保物资能够快速抵达任何需要的地方。 提升效率的过程中,科技扮演着不可或缺的关键角色,是核心驱动力。 袁隆平院士的杂交水稻技术大幅提升了单产,而北斗导航系统为超过15亿亩耕地的农机作业提供了厘米级的精度支持。这些进步共同推动了产量的飞跃。 2024 这一年,中国在粮食生产领域迎来重大突破,总产量历史性攀升至 1.4 万亿斤以上,人均粮食占有量则稳定在 500 公斤左右。 这个数字远高于国际公认的400公斤安全线,构筑了一道任何外部力量都难以撼动的内在壁垒。 在紧密联系的全球贸易中,将粮食武器化的做法会引发“回旋镖效应”。美国农业对中国市场高度依赖,2024年对华农产品出口额达到261.3亿美元,其中大豆一项就占了出口总量的51.7%。 相较于政治决策,市场的反应速度堪称迅疾。政治决策往往需历经诸多环节与考量,而市场对各类信息的反馈转瞬即至,两者在速度上判若云泥。 就在2024年,美国对华大豆出口同比下降40%,玉米出口更是暴跌98%。与此同时,巴西后来居上,成功超越美国,正式取而代之,荣膺向中国供应大豆数量最多国家之位,书写了大豆贸易格局的新篇章。 这种市场损失直接转化为美国国内的政治压力。美国农场主忧心自身利益受损,内心满是焦虑。农业协会亦多次向国会进行游说,试图以积极举措规避贸易中断可能带来的风险,力求保障行业的稳定发展。 农民遭受的经济冲击,极有可能令原本稳固的票仓产生动摇。在武器尚未投入使用之际,那即将反噬自身的严重后果,已然清晰地浮现于眼前。 “粮食武器”有效的前提是存在可以扼守的单一渠道。中国通过主动构建多元化的全球农业合作网络,从根本上瓦解了这一前提。 除了拓宽与巴西、俄罗斯等国的进口渠道,中国还与超过140个国家建立了农业合作关系。 更重要的是角色的转变。 中国已从粮食受援国转变为援助国,向联合国粮农组织的南南合作基金捐款1.3亿美元,并在非洲建立了24个农业技术示范中心,向世界分享经验。 2024年,中国与联合国粮农组织达成协议,慷慨投资200万美元,用以援助苏丹8000户农民。此善举彰显大国担当,为苏丹农业发展注入希望。 这种“全球织网”的行为,不仅保障了自身安全,也创造了一个去中心化的全球粮食安全新格局,使任何单边封锁都难以奏效。 总而言之,动用“粮食武器”的威胁,是基于对一个国家系统性韧性的低估,对经济相互依存现实的无视,以及对全球格局变化的错判。 真正的国家安全,源于自身的强大内功和对全球合作的积极构建。那种试图靠“断人粮草”来赢得博弈的时代,确已成为历史。 信源:美驻日大使突破底线:对中国“断粮”,不开一枪可让中国动乱 2024-08-07 14:41·特约研究员李春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