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0年,在越南关押6年的“叛徒”汪斌回到国内,昔日战友纷纷指责他是卖国贼,上

混沌于浮云 2025-11-01 18:57:51

1990年,在越南关押6年的“叛徒”汪斌回到国内,昔日战友纷纷指责他是卖国贼,上级也开始对他严格审查。 汪斌这个名字,在中越战争的背景下,很多人可能不熟,但他的经历却挺典型,反映了那段边境冲突中战士们的艰辛和复杂处境。他出生在山东邹城一个普通家庭,1957年的事,家里条件一般,19岁那年就参军了,进了昆明军区第14军40师118团。从普通战士干起,一步步熬到1营2连副指导员,这中间肯定吃了不少苦,边境任务多,训练强度大,积累了不少实战经验。1984年4月,老山地区打得热火朝天,部队接到收复任务,他所在的连队负责穿插敌后,切断越军退路。那时候战场形势乱,炮火密集,部队推进中就遭了重创。 汪斌在战斗中负责指挥,带队执行任务,过程中连长和指导员都牺牲了,他接过担子,组织撤退,还带人回收牺牲战友遗体。这事说起来简单,但实际风险大,三人小组上山,途中碰上越军小分队,枪战打起来,两名战士倒下,他腿部中弹,扔出手榴弹想反击,结果被敌军围住,用枪托砸头,昏了过去,就这么成了俘虏。被抓后,越军审问他,想从嘴里套情报,他没松口,挨了各种打,伤口用药处理得慢,疼得睡不着,还试过自杀两次,一次用绳子勒脖子,一次绝食,但都被越军拦下来,继续关押。 关押期间,日子过得苦,体重掉到37公斤,身上落下一堆病,风湿关节炎、胃下垂啥的。越军还逼他说些迎合他们的话,通过电台播出去,这事传回国内,影响不好,很多战士听了气愤,觉得丢人,甚至有战士宁愿自爆也不愿被俘。这也导致后来部队里对被俘人员的看法复杂化。汪斌在监狱里还试过越狱,用勺子挖墙,一年多挖通,跑向河内大使馆,但体力不行,被抓回去又挨打。整个关押期近六年,苏联解体后,中越关系缓和,1990年1月19日,在友谊关和同登公路零公里处,双方交换战俘,他是其中之一,回国时头发花白,瘦得不成样。 回国后,先在南宁医院养了一个月,检查出各种毛病,吃药打针慢慢调理。但麻烦才开始,昔日战友听说他回来,议论多,有人觉得被俘那么久,肯定出卖情报,没自杀就是有问题。当面指责的也有,说他卖国贼,活着回来丢人。这些话传开,部队内部小报提他名字,士兵宿舍闲聊时摇头叹气。汪斌想解释,但声音弱,没人信。社会舆论也跟上,边境那块的人指指点点,觉得他回来太巧。 上级组织启动审查,时间长达一年多,办公室里堆满文件,每天问被俘细节、监狱待遇、是否泄密。他配合,说起越狱和自杀过程,审查员记下来,表情严肃。审查期间,他住团部卫生队,早起洗漱,动作慢,晚上睡不着。战友回避他,食堂吃饭时有人放下筷子走人,操场晨跑绕道。组织查了很久,确认他没叛变,没泄露机密,但因为电台那些话,开除党籍,恢复军籍和干部待遇,授予上尉衔。 转业后,1993年初回山东邹城,在电力系统上班,过普通日子,处理日常工作,陪伴家人。陈知建副师长来看他,给了支持,让他有点信心。汪斌的故事,说到底是战争的残酷产物,那时候中越冲突持续多年,老山战役是重点,双方伤亡大,中国部队收复阵地,但付出代价。汪斌作为唯一被俘军官,经历典型,反映了俘虏政策和审查机制。那时代,部队纪律严,对被俘人员审查是常态,避免间谍风险。

0 阅读:16
混沌于浮云

混沌于浮云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