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乐力:老祖宗教你的生存智慧 人生最该修炼的本领,不是挣钱,也不是打扮,而是无论遭遇什么,都能让自己快乐的能力。这快乐,不是等来的运气,而是修来的功力。 古人对此早有洞见。孔子陈蔡绝粮,却能弦歌不辍;庄子妻子去世,他鼓盆而歌。不是他们无情,而是他们悟透了——快乐与否,不在境遇,在心境。 放眼今日,多少人把快乐系于外物?以为要有钱、有房、有完美伴侣才能快乐。这实在是天大的误会!外在条件固然重要,但真正的快乐密钥,始终握在自己手中。 你看那颜回,“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他乐的是什么?乐的是内心的充实,是精神的富足。这份快乐,不靠天,不靠地,全靠自己修得。 快乐这种能力,需要三重修炼。 第一重,是看得开。苏轼一生三贬,从黄州到惠州再到儋州,路途一次比一次远,条件一次比一次苦。可他硬是把贬谪活成了诗意之旅。“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这不是苦中作乐,这是真乐——因为他看开了,荣辱得失,不过云烟。 第二重,是放得下。柳宗元被贬永州,放下朝堂纷争,寄情山水,写出《永州八记》。他说:“嘻笑之怒,甚乎裂眦;长歌之哀,过乎恸哭。”放下执念,才能轻装前行;放下过去,才能拥抱当下。 第三重,是担得起。范仲淹“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在担当中找到更高层次的快乐。这种快乐,已超越个人得失,升华为生命的价值与意义。 这三重修炼,恰如王国维所说的人生三境界:先是“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的清醒;再是“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的坚持;最后是“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的顿悟。 若父母疼爱,良人相伴,那便惜福感恩,不作不闹;若亲情淡薄,遇人不淑,那便为自己而活,活出精彩。生命本就短暂,何必再自寻烦恼? 快乐不是没有痛苦,而是学会与痛苦共处;快乐不是逃避现实,而是在现实中开辟一方净土;快乐不是等待风暴过去,而是学会在雨中起舞。 古人云:“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当你觉得走投无路时,不妨转念一想:天地如此广阔,何必困守一隅?与其愁眉苦脸,不如笑对人生。 从今天起,做一个有“快乐力”的人。不怨天,不尤人,不比较,不计较。把每一天都过成礼物,把每一刻都活出滋味。 请记住:心若不动,风又奈何?你若不伤,岁月无恙。快乐这门功课,修好了,一生受用。越活越好的秘诀 生活充实秘诀 普通人如何快乐 中年幸福法则 每日快乐秘诀 晚年生存智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