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说,特朗普称明年4月访华,这意味着“两国集团”(G2)时代正式来临,只要中美

恰似江楼月 2025-11-03 20:45:05

有人说,特朗普称明年4月访华,这意味着“两国集团”(G2)时代正式来临,只要中美两国协调立场,世界上就没有解决不了的问题。G2概念是奥巴马政府后期提出的,但中国有自己的战略考虑,担心上了美国人的当,尤其是美国经常破坏中国的主权、安全和发展利益,在双方打交道时喜欢“俯视”中国,并非是要与中国分享全球治理的权力,所以最终没有同意。 话说回来,这个话题最近又热起来了。2025年10月30日,在韩国釜山的亚太经合组织峰会结束后,美国总统特朗普直接在空军一号上放话,说自己明年4月要去中国访问。这话一出,媒体就炸锅了,有人直呼这是中美关系转折点,G2模式要卷土重来了。G2这玩意儿,说白了就是美中两国联手管全球事务的设想,当年奥巴马政府后期推得挺欢,但中国那边从头到尾都没买账。为什么呢?因为中国觉得这套东西听着好听,实际操作起来容易让美国占便宜。中国外交部当时就明确表态,不想搞这种双边小圈子,担心被美国拉着当工具人,尤其美国在南海巡航、台湾军售这些事儿上,总爱插手中国核心利益。 先捋捋G2的来龙去脉。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刚过去,美国那边就开始琢磨怎么拉中国入伙。奥巴马上台没多久,2009年伦敦G20峰会前后,美国智库和官员就抛出这个概念,说美中两国经济体量大,合作起来能稳住世界经济。布鲁金斯学会当时有报告直球分析,说G2能处理气候变化、核不扩散这些大问题。奥巴马本人也没少暗示,芝加哥演讲里提过太平洋够大,能容下两个大国。但中国从一开始就警惕。外交部发言人王光亚在2009年5月公开说,中国欢迎加强美中关系,但G2不合适,因为这会忽略其他国家的声音,还可能让中国背锅承担过多国际责任。说到底,中国当时经济还在爬坡阶段,国内发展优先,哪有心思去分担美国的全球包袱。 中国拒绝G2还有更现实的考量。美国过去几十年在国际事务上惯于单干,动不动就搞制裁、干预,别国主权安全利益说碰就碰。中国人吃过亏,比如1999年贝尔格莱德中国大使馆被炸事件,美国道歉了事,没真负责。中国担心G2是美国的新招,表面分享权力,实际还是想让中国按美国的剧本走。想想南海,美国从奥巴马时代就开始“亚太再平衡”战略,派航母编队巡航,公开挑战中国领海主张。台湾问题上,美国每年军售不断,2025年特朗普第二任刚上台,就计划超过第一任的183亿美元规模,卖的还是F-16升级包和鱼叉导弹这些敏感装备。中国防务部多次抗议,说这严重损害中国主权,破坏台海稳定。G2框架下,这些事儿美国能收手?中国觉得不可能,美国骨子里还是那股“老大”心态,喜欢从高往下看中国,而不是真平等对话。所以,2010年胡锦涛访美时,虽然签了联合声明谈合作,但G2这词儿就这么悄无声息地凉了。中国转而推多边主义,搞上海合作组织、金砖国家这些平台,自己当主角,不靠美国施舍。 这个访华计划,正是这种变化的信号。特朗普在峰会后直言,4月去中国,外界解读,这意味着G2时代要回来了?其实不完全是,但协调空间确实大了。想想看,全球问题堆积如山,乌克兰冲突、中东乱局、气候危机,这些单靠美国或中国都搞不定。美中如果在G20或联合国框架下多磋商,效率肯定高。比方说,稀土这事儿,美国电动车产业卡脖子,中国控制全球80%供应,合作一放开,双方都受益。贸易战打了七年,中国出口结构优化了,东盟成了最大贸易伙伴,美国那边制造业回流也没全成。特朗普现在把中国当“战略竞争对手”,而不是敌人,这已经是进步。中国用实力说话,赢得了尊重,不再是当年奥巴马时期那个“追赶者”。 对比印度,你就知道中美这对儿的分量。特朗普对印度一直有好感,第一任时请莫迪白宫草坪散步,谈反恐。但贸易上,印度对美国摩托车、苹果手机征收高关税,逆差不小。2025年10月,吉隆坡东盟峰会和釜山亚太经合组织会议,莫迪都没到场。印度官方说日程冲突,但消息灵通人士爆料,是怕碰上特朗普尴尬。特朗普爱提印巴停火,说自己从中斡旋,莫迪政府否认,但国内压力大。加上印度从俄罗斯买廉价石油,美国不满,威胁加关税。莫迪选择线上出席,避免当面撕破脸。特朗普在釜山演讲时,还模仿莫迪口音,台下笑声一片,但印度代表只能在侧厅递书面声明。印度实力在那儿,军力经济都跟中美差一截,缺席峰会等于自绝于区域合作圈。特朗普根本没把印度当头号伙伴,焦点还是中国。

0 阅读:52

猜你喜欢

恰似江楼月

恰似江楼月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