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排放核水后,奇怪的事发生了:刚开始各国对其海鲜避之不及,如今2年过去,核水已

百日依山尽 2025-11-04 15:41:52

日本排放核水后,奇怪的事发生了:刚开始各国对其海鲜避之不及,如今2年过去,核水已污染很多海域,为何日本海鲜却不愁出口,大家也还在吃海鲜,难道日本另辟蹊径了? 时间倒回 2023 年 8 月,日本福岛第一核电站启动核水排放,消息一出全球哗然。中国、韩国、俄罗斯等多国第一时间宣布暂停进口日本部分地区海鲜,欧盟也要求日本提供更严格的放射性检测报告,连日本本土消费者都对福岛周边水产避之不及。 当时东京水产市场的金枪鱼成交量暴跌 70%,不少渔民只能把卖不出去的海鲜冷冻储存,甚至面临破产风险。所有人都以为,日本海鲜行业会陷入长期寒冬,可没想到短短两年,情况就发生了逆转。 最先松口的是东南亚国家。2024 年初,泰国、菲律宾等国陆续宣布,只要日本海鲜附带符合标准的放射性检测证明,就能恢复进口。这背后,是日本政府的主动 “攻关”,他们不仅向东南亚国家提供免费的检测设备,还组织水产商与当地企业签订长期供货协议,甚至承诺对因放射性超标被退回的货物全额赔偿。 数据显示,2024 年日本对东南亚海鲜出口额同比增长 45%,其中虾类、贝类产品最受欢迎,部分产品价格还比核水排放前低了 10%,靠低价打开了市场。 更关键的是,日本调整了出口策略,把重点从 “高风险区域” 转向 “低风险海域”。他们将福岛周边 200 公里海域划为 “重点管控区”,暂停该区域部分海鲜出口,转而主推北海道、九州等远离核电厂海域的水产。 与此同时,日本还在 “检测标准” 上做文章。他们推出了所谓 “自主检测体系”,允许部分水产企业在政府指导下自行检测,再由政府出具证明,这比之前全部由政府机构检测的流程快了 3 倍,大大提高了出口效率。 虽然国际原子能机构曾对这种 “自主检测” 的严谨性提出质疑,但不少国家为了获取低价海鲜,还是认可了这一模式。此外,日本还通过媒体宣传 “核水稀释后安全” 的观点,甚至邀请外国记者参观核电厂处理设施,试图改变公众对日本海鲜的负面印象。 值得注意的是,全球海鲜市场的供需变化也帮了日本一把。近两年由于气候变化,智利、挪威等传统海鲜出口国产量下降,全球海鲜价格整体上涨,而日本海鲜因为价格优势,成了不少国家的 “替代选择”。 比如巴西原本主要从挪威进口三文鱼,2024 年挪威三文鱼涨价 20% 后,巴西开始从日本进口北海道产三文鱼,全年进口量突破 5000 吨,这在核水排放前是从未有过的情况。 不过,争议依然存在。2025 年 5 月,中国香港地区在一批日本进口的鱿鱼中检测出微量铯 - 137,虽然含量未超过国际标准,但还是引发了消费者恐慌,该批货物最终被退回。 韩国也多次在日本进口海鲜中发现放射性物质超标,导致两国在海鲜贸易上的摩擦不断。这说明,尽管日本海鲜出口有所回暖,但 “核水阴影” 并未完全消失,各国对日本海鲜的态度依然存在分歧。 如今,距离日本核水排放已过去 2 年,太平洋海域的放射性物质仍在缓慢扩散,而日本海鲜出口却呈现出 “逆势增长” 的态势。这背后既有日本政府的主动推动,也有全球市场供需变化的影响,更反映出不同国家在 “食品安全” 与 “经济利益” 之间的权衡。这种复杂的局面,还将在未来一段时间内持续影响全球海鲜贸易格局。 对此,你们有什么看法,欢迎评论留言~

0 阅读:0
百日依山尽

百日依山尽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