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为啥记恨中国?说白了就是眼红。1981年两国GDP差不多,印度1930亿美元,中国1950亿美元,到了1982年,印度2000亿,而中国2050亿,又是就差那么一丢丢。 八十年代初,中国刚打开国门,印度也结束紧急状态没几年,两国GDP咬得死紧,中国多出那么几十亿,印度紧追不舍。 那个时候,印度精英圈子里还真有人觉得自己底子厚,民主制度加英语优势,下一波全球化主角非印度莫属。 可中国从八十年代中后期开始,沿海地区像开了挂,出口加工、乡镇企业、基础设施,一波接一波往上冲。 印度改革起步晚,九十年代初才被迫放开,之前那几十年,许可证制度把企业捆得死死的,国企效率低下,私营又起不来。 等印度醒过味,中国已经把制造业链条铺到全球,外汇储备滚雪球一样越滚越大。 中国赶上了全球化最黄金的二十年,美国需要中国当世界工厂,欧洲需要廉价商品,资本、技术、市场,全往中国涌。 印度九十年代改革时,全球化已经开始转向服务外包,制造业的船有点晚,结果中国成了“世界工厂”,印度成了“世界办公室”。 工厂和办公室,哪个更能拉动就业、积累资本、倒逼基础设施?答案不言自明。 中国修高铁、建港口、铺光缆,钱赚进来再投进去,良性循环,印度服务业的钱,主要流向城市中产,农村、制造业、小企业,沾光少得可怜,K型复苏听着高大上,其实就是富的更富,穷的原地踏步。 别看印度民主热闹,决策效率低到让人抓狂,土地征用要过几百个部门,劳动法严到企业不敢扩招,关税壁垒高到进口设备贵得离谱。 莫迪上台喊“印度制造”,目标制造业占GDP25%,结果十年过去,反而降到13%以下。 基建靠举债,利息已占政府支出两成,财政空间被挤压得喘不过气,中国九十年代末朱镕基推国企改革,痛是痛,但甩掉包袱后,轻装上阵。 印度国企改革?雷声大雨点小,航空、银行、电信,亏损大户照样拖后腿,国家想干大事,手脚被绑着,怎能不急? 印度老吹自己年轻,平均年龄不到三十,劳动力多得用不完,可年轻不等于合格,印度文盲两亿八,职业培训覆盖率14%,技术工人3%。 中国九十年代就普及九年义务教育,职业学校遍地开花,农民工进厂前先培训三个月。 印度大学毕业生找不到工作,青年失业率超20%,人口红利变负担,就这么简单。 莫迪政府也知道问题,近年推技能印度计划,可执行力跟不上,钱拨下去,地方层层克扣,效果打折。 印度看中国修高铁,就自己上马高铁项目;看中国吸引外资,就给苹果、三星开绿灯;看中国供应链完整,就喊“中国加一”。 可模仿最狠的,还是那股“举国体制”的味道,禁中国App,审查中国投资,建工业走廊,补贴电子制造业,边境一有风吹草动,国内舆论立马炸锅,政客顺势转移矛盾。 结果制药业九成原料靠中国,禁了之后药价飞涨,企业叫苦,供应链安全?先把自己卡死再说。 说到底,印度记恨中国,不是恨中国抢了风头,而是恨自己没抓住风口,民主制度让声音多元,却也让行动碎片化;人口优势让市场诱人,却也让治理复杂化;服务经济让GDP好看,却让就业难看。 中国用四十年走完工业化中段,印度还在起点徘徊,眼红不是坏事,坏的是眼红之后,只学表面,不改底层逻辑。 制造业起不来,基础设施跟不上,教育医疗拖后腿,再大的市场,也只是别人的组装车间。 你觉得呢?印度这波操作,是真要崛起,还是又一场自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