话题升温!话题升温! 据最新报道,一位美籍越南人在采访中宣布了自己的看法,称80、90年代移民美国的华人,一提中国的好就接受不了。这是个提醒,讨论要放在时间线上我觉得这点挺关键。 1988到1995这一段,很多人离开时,家里还在凭票买东西,普通人月薪几十块,住老房子,出门骑车是常态。另一边,美国超市货架很满,工人收入高,住有院子的房子,开车是标准配置。不少人为了走,找蛇头花下大钱,到了那边先还债,再找工,这种投入直接把“美国更好”钉在心里,不轻易改口。 接着看信息渠道。当年没有智能机,也没有便宜的长途,唐人街打一通国内电话要掂量,书信一来一回得一个月。美国那边对中国的报道本来就少,很多人对中国的认识停在片段里,连一些当年闹得大的指控最后被纠正的细节,都很难在社区里完全传开。久而久之,大家听到的都是负面消息,认知就被定住了。 落到具体生活。华裔里不少人扎在餐馆后厨、成衣厂、工地,班长、学位这些标签不多见。据媒体与学者的早期调查,很多人的年收入在一两万美元到三万多美元之间,看着比国内高,但算上房租、吃饭、交通,剩的不多。住唐人街小公寓、买二手车是常态,工作是一天一天地接活。在这样的压力下,“美国更好”不仅是情感,也是心理支撑,一旦承认国内变好了,就像否定自己当年的选择,这个坎不好过。 对照今天的国内,变化已经是肉眼可见。高铁网已经铺开,城里地铁城市越来越多,电商和快递把货送到家,移动支付覆盖街头巷尾,超市和便利店随处可见。很多人说起这些老移民不信,其实也有现实原因,他们很少回国,路费不便宜,岗位也不允许轻易请假,认知自然停在离开那一刻。 时间往后推,新一代的情况不一样。2008年以后,往返更频繁,视频通话随手就能连,照片、短视频能把城市变化直观地给到家里人。这让社区里的信息闭环慢慢松动。我看更有效的方式,是拿出具体的、可核对的事实,尽量让他们亲眼看一别靠情绪推。 最后还是落在态度上。尊重那一代人的经历,也要把今天的图景讲清楚。别拿90年代的画面当现在的标准,更新认知靠耐心和细节。把时间轴摆稳,把真实现场摆出来,这类分歧就能一点点缩小。


老王
都润出去了,如果还比不上国内的穷亲戚,那不得证明自己是个大傻瓜?他们是大傻瓜吗?肯定是啊,可他们自己肯定不会认啊。
真心汉子
当年去美国的华人现在应该大多平庸,在美国社会底层艰难维生,他们没有为中国建设出过力,在中国的同学亲戚比他们过得好,他们难以接受,听到中国越来越先进发达,这些美国华人心如刀绞,优越感全面崩溃,就喜欢看这些假洋鬼子难受的样子
除零
当年可是卖了北京二环四合院才移民的
用户10xxx69
润出去了,凭什么要尊重他们。要尊重的是留在国内的建设者
用户10xxx90
两个人,一个是“大聪明”,另一个叫“小笨蛋”。大聪明在九十年代去美国了,但也混得不怎么样,一般般。而小笨蛋却在国内混得不错,成了小富翁。大聪明知道小笨蛋的事情后愤愤不平,说不可能,这小子论智商比我差一大截呢,怎么可能过得比我好?我不信!打死也不信![哈哈笑][哈哈笑]
用户42xxx57
这让我想起了陈冲,回来的第一句就是:你们这些中国人啊。优越感爆棚了,现在中国发展越来越好了,陈冲也不好意思回来了
安全小能手
日本投降了,最难受的是伪军[狗头]
四川超级游击队
图一是越南被美国接回的难民?
打坏公司 回复 11-06 16:14
这是幸运儿,还有很多被踹下飞机的
当时
胡说八道,我81年生人,从来没见过凭票买东西
闹市修行 回复 11-06 17:30
年轻啊。
稻花香里说丰年
禁止一切不利于润的言论!
总要有个名字
88年到95年用什么票买东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