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讯!快讯!。 台湾资深人士蔡正元突然宣布了自己的看法。 2月24日这个时间点摆在眼前,乌克兰的例子很直白:战事由出手的一方开启,乌克兰并没有通过民意来阻止俄军的行动,这一点已有公开记录。 2003年3月的伊拉克也是同样路径,美方发动军事行动,伊拉克社会的态度并没有改变进程,后续战况与占领期都有详尽的时间线和公开资料。 顺着蔡正元的说法回到台海,过去两年,东部战区多次组织环台演训,从海空联动到远火支援,科目更系统,节奏更密,这些都有权威通报可查。 对照黑海与中东的场景,外部力量介入的方式、时机和力度不一样,台海这边涉及的参与方更多,风向变化更快,误判风险也更高。 “时间给了76年”这个数字从1949年算起,直到今年,的确是76年,这是一个客观刻度,不同立场的人看法可能不同,但时间本身不带情绪。 把装备节奏拉出来看就更清楚,近年对岸舰艇下水频率提升,空中巡航范围扩大,海空一体的出动画面更常见,这些都是公开影像和公告里的内容。 据公开消息,2022年8月、2023年4月以及2024年多轮环岛演训,科目逐步常态化,通讯与侦察链路配合更成熟,这是现地报道反复提到的关键词。 外部案例提醒我们一个朴素:战端开启多由行动者定调,被动一方的民意难以决定开火与停火的时间点,这在多个战场都有前例。 至于文中提到的“馆长”和郑丽文,关于来往与交流的说法,需以当事人公开信息为准;据媒体报道,他们表达过缓和与沟通的意愿,具体安排尚需观察。 这些声音至少说明,岛内有人在关注降温,但节奏不由单方情绪推动,关键仍在实际动作与对话渠道是否稳定。 从风险管控的角度讲,越清晰的通报、越稳定的联络窗口,越能降低擦枪走火的概率,这在近年多次演训的配套机制里已被反复强调。 回到的立场,战事不由民意直接决定,这点要讲清楚;任何一方都需要对“时间窗口”有清醒认知,把话说在前,把事做在前。 收住一下:把信息对齐、把风险压住,才是把局面稳住的硬办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