项立刚认为台积电在南京建厂,千亿营收两百亿利润,帮台积电弥补各种亏空的同时,也阻碍了大陆自己芯片产业的发展,毕竟台积电南京厂生产的都是成熟制程的芯片,这些芯片我们都可以自己生产,结果现在平白无故就让给了台积电,自家芯片产业反而受到了挤压,是对中国芯片产业的一个巨大打击! 项立刚对台积电南京厂的态度从一开始就挺明确,他觉得这事不划算,早年间厂子刚落地时,他就公开说过反对的话。在他看来,大陆给台积电的支持力度实在太大,可最后未必能落到自家产业发展的实处,反而可能养肥了别人。 这事儿其实从2016年就能看出苗头,当时南京市政府跟台积电签约,给出的条件简直优厚到离谱:不仅批了核心地块让他们建12英寸晶圆厂,还给了土地、税务、金融一堆优惠,甚至允许台积电独资经营。 那时候大陆刚成立千亿级的集成电路产业基金,本来是想实打实扶持本土企业的,结果好资源反而先给了外资,这事儿真有点说不过去,换谁心里都得犯嘀咕。 台积电南京厂的赚钱能力,更是把“养肥别人”这话给坐实了。2024年这厂子赚了快260亿新台币,比前一年多赚了42亿,过去四年加起来盈利超800亿新台币。 更有意思的是,这些赚来的钱,刚好成了台积电海外工厂的“救命钱”——它在美国亚利桑那州的工厂2024年亏了143亿新台币,四年累计亏了394亿,日本厂、欧洲厂也都在赔钱,全球所有境外工厂里,就南京厂一直在闷声赚大钱。 更关键的是,南京厂的设备早就把成本摊完了,运营起来几乎没什么额外开销,等于咱们用大陆市场的红利,去填台积电在其他地方瞎折腾的坑,这跟当初咱们想扶持本土产业的初衷,完全拧着来。 项立刚最看不惯的一点是,台积电南京厂造的16纳米和28纳米芯片,咱们国内企业早就能批量生产了。 中芯国际、华虹半导体这些本土企业,在28纳米及更成熟的芯片领域布局了好多年,技术早就过关了,产能也一直在往上冲。 有数据摆在那儿:2024年大陆新增了18座芯片加工厂,成熟制程的月产能达到860万片,年增长速度是全球平均水平的两倍多。 照这个势头,到2027年,大陆成熟制程芯片的产能占全球比重能达到39%,眼看就要追上台湾地区了。可台积电南京厂靠着自己的品牌名气,再加上早期拿到的政策红利,硬生生从本土企业手里抢了一块大蛋糕。 它的月产能最高能到2万片,服务的汽车电子、物联网这些客户,本来都是咱们本土企业重点争取的对象,市场被抢之后,本土企业的产能用不完,利润也被压得死死的,发展节奏直接被打乱。 更让人觉得不值的是,当初引进台积电的时候,大家还盼着能带动本土技术进步,结果啥实质性的好处都没捞着。 台积电南京厂虽然嘴上说要成立设计服务中心帮大陆企业,可实际上对核心技术看得死死的,从来没真正转让过什么有用的技术。 反观咱们本土企业,没靠外部支援,硬生生靠自己研发,从28纳米一路突破到14纳米,中芯国际的14纳米芯片良率,已经跟国际水平差不了多少了。这就很清楚了,大陆在成熟制程芯片领域,根本不用依赖台积电。 与其把资源都给外资企业,还不如集中力量帮本土企业扩大产能、优化技术,毕竟本土企业的成长,才是真真正正能撑起大陆芯片产业的根基。 美国政府最近撤销了台积电南京厂“经验证最终用户”的身份,这事儿更暴露了这种合作的风险。 虽然台积电说会沟通解决,但也透露出“实在不行就卖厂撤走”的意思,这就意味着大陆前期投入的配套资源,搞不好最后会打水漂。 而咱们本土企业就没这顾虑,华虹半导体去年在成熟制程领域的营收涨了15%,订单都排到2026年了,这种稳稳当当的增长,才是大陆芯片产业该有的底气。 台积电南京厂赚走的那些利润,本来能用来支持本土企业搞设备研发、培养技术人才,现在却成了别人的“救命钱”。把资源用错地方的亏,可比眼前这点税收划算多了,这事儿真得好好掂量掂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