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荷贸易战不打了?荷兰新首相将要上台,安世“解封”倒计时开启,荷兰将归还安世半导体控制权,关键汽车芯片将恢复供应。 近期荷兰新首相上台前后,中荷围绕安世半导体的贸易争端出现明显缓和,让“贸易战不打了”的猜测有了实质依据。 这场争端的核心是2025年10月荷兰政府以“技术安全”为由,冻结安世全球30个主体资产,罢免中方CEO张学政,实质剥夺了中资控股方闻泰科技的控制权,而这一切的背景是美国对荷兰半导体政策的持续施压。 安世半导体不是普通企业,作为全球车规级芯片龙头,其小型号二极管全球市占率超40%,年出货量超1100亿颗,70%的封装测试产能集中在中国东莞工厂。 这些芯片直接供应大众、宝马等全球车企的核心模块,一颗短缺就可能导致整车停产。 荷兰的强制干预很快引发连锁反应,欧洲车企芯片库存仅能维持数周,大众部分工厂被迫减产,全球汽车产业链陷入紧张。 中方的反制精准且有力,不仅对安世中国工厂芯片实施出口管制,还收紧了稀土出口许可——而ASML光刻机等半导体设备离不开中国稀土材料。 这种产业链深度绑定的现实,让荷兰政府不得不重新考量,随着新首相上台后荷兰寻求对华政策平衡,双方通过多轮磋商达成和解,荷兰搁置了“联合治理”计划,同意恢复张学政的CEO职务,东莞工厂也将在11月13日前全面恢复运营。 关键汽车芯片恢复供应的背后,是务实的利益权衡,对荷兰而言,持续制裁不仅让本土研发团队利益受损,还可能失去中国市场。 对中国来说,安世是半导体产业“走出去”的重要平台,其技术和产能对填补国内车规芯片空白意义重大。 此次和解设立了汽车芯片“72小时快速审批通道”,积压的百亿订单将优先处理,既缓解了欧洲车企的困境,也守住了中资企业的合法权益。 这一结果印证了全球化时代的基本逻辑:产业链高度交织下,“脱钩断链”没有赢家。 荷兰归还控制权、恢复芯片供应,不是单方面妥协,而是尊重市场规律的理性选择,也为后续中荷在半导体领域的合作奠定了基础,更证明了将商业问题政治化的做法终究难以持续。 以上都是个人观点,对此您有什么不同的看法,可以在评论区留言讨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