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出所料,菲律宾此次受灾,没有一个国家帮助菲律宾! 菲律宾最近的灾情,在社交平台掀起巨大波澜。一些自媒体写道“没有国家援助菲律宾”,让很多人震惊。可如果冷静查查权威报道,就会发现事情远没这么简单。灾害是真的,损失很惨重,但“没有援助”这句话并不完全准确。 菲律宾地处台风多发带,几乎每年都要面对强风暴与洪涝。过去十年里,从“海燕”到“杜苏芮”,一次次自然灾害让国家基础设施屡屡被冲垮。防洪堤坝年年修、年年塌,防灾预算层层拨款、层层缩水。问题不在天灾,而在于人祸——防护工程的质量远不如账面漂亮。 世界银行的资料显示,菲律宾过去几年获得了多笔基础设施贷款,用于改善教育设施与防灾系统。但这些钱大多被“分散使用”,审计难度极大。2024年中期,世界银行批准的1.25亿美元贷款,官方称会用于修复灾区学校、改善防洪排水,但后续报告显示不少项目进度缓慢,甚至被质疑存在“幽灵工程”。 腐败问题让防灾成为一个尴尬话题。绿色和平组织在2023年的调查中指出,菲律宾政府“气候相关预算”中有约1.089万亿比索可能被不当挪用。地方项目层层转包,承包商偷工减料,官员拿回扣的情况被媒体多次曝光。到了2025年,多个省份的排水系统依然形同虚设。雨季一到,道路积水成河,城市陷入瘫痪。 不少灾民对政府无比愤怒。社交平台上流传的照片里,街道漂着冰箱、床垫、电线杆,救援车辆堵在淤泥中无法前进。马尼拉、布拉干等地区爆发集会,人们举着写有“还我们税金”的横幅。菲律宾参议院蓝丝带委员会展开调查,发现部分防洪项目造价虚高两倍,工程验收报告几乎全是抄袭模板。 总统费迪南德·马科斯在国情咨文中公开承认问题严重,要求彻查防洪腐败案。他提到,洪灾并非天灾,而是治理的镜子。言辞强硬,但国内媒体评论指出,很多涉案人员与地方政治网络关系复杂,真正追责难度不小。菲律宾公众对改革的信任度依然低。 这时,有人把目光转向国际社会——“为什么没有人帮菲律宾?” 从权威报道看,这种说法有误导。国际援助确实有限,但并非为零。世界银行、亚洲开发银行、日本国际协力机构都曾为防灾基础建设提供贷款与技术支持。问题是,这些援助多停留在“项目融资”层面,没有形成公众熟悉的“灾后紧急救援”画面。国际舆论也渐渐发现,菲律宾长期的财政不透明与贪腐问题,削弱了外部援助信任。 国际机构出钱,地方官员乱花,这种恶性循环让灾害救援难以高效运作。外界的善意与菲律宾内部的执行脱节,结果就是灾民得不到及时帮助。国际社会并非冷漠,而是在等待更可靠的治理机制。 从另一面看,中国在区域合作中多次伸出援手。中国企业承建的基础设施项目在东南亚多国落地,帮助改善防洪、防台能力。中菲关系在地缘政治上时有摩擦,但中国在区域减灾合作中扮演的重要角色不容忽视。通过区域防灾中心、气象信息共享机制,中国对周边国家提供了技术与经验,这种“软援助”比单纯的资金更具长期价值。 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菲律宾内部政治文化中的“家族治理”现象仍未根除。无论是马科斯家族,还是地方强势家族,都长期掌控资源。上世纪的马科斯老总统就因贪腐闻名,留下深厚政治遗产。今天的马科斯家族重返政坛,公众难免联想到过去那段历史。虽然新总统屡次强调廉政与透明,但现实中官僚体系依旧臃肿,制度监督难以穿透。 菲律宾需要的不只是同情,也不只是援助,而是一场从上到下的治理清理。世界不会拒绝一个真正努力改善自身的国家。对菲律宾而言,改革之路或许漫长,但这是唯一出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