项立刚认为台积电在南京建厂,千亿营收两百亿利润,帮台积电弥补各种亏空的同时,也阻

史鉴奇谈 2025-11-08 15:06:50

项立刚认为台积电在南京建厂,千亿营收两百亿利润,帮台积电弥补各种亏空的同时,也阻碍了大陆自己芯片产业的发展,毕竟台积电南京厂生产的都是成熟制程的芯片,这些芯片我们都可以自己生产,结果现在平白无故就让给了台积电,自家芯片产业反而受到了挤压,是对中国芯片产业的一个巨大打击!   台积电这么做有它精明的商业算计。在南京扩产,它只需要投入28.87亿美元,就能实现每月2万片的产量,预计2023年就能量产。   相比之下,它在美国建同等月产量的工厂,投资额达到120亿美元,是南京厂的四倍还多。大陆为它提供了稳定的水电供应、相对低成本的人才以及各种政策支持,使得台积电能够以极低的成本进行生产。这种成本优势让它在大陆市场拥有强大的竞争力。   但这种竞争力对大陆本土刚刚起步的芯片企业来说,可能构成生存威胁。项立刚指出,台积电南京厂扩产计划完成的2023年,正好是大陆多家芯片制造企业完成建设,开始面向市场的时候。   这些本土企业迫切需要获得28纳米以上芯片的订单来形成生产能力、获得收入,才能继续向14纳米甚至更先进的制程发展。如果市场都被台积电凭借其规模和成本优势抢占,这些新兴的大陆芯片企业可能因无法获得足够订单而难以生存。   更深层次的担忧在于技术控制。项立刚曾一针见血地指出,即便支持台积电在南京扩产,大陆也无法获得芯片制造的核心技术,中国企业同样得不到先进制程的芯片,依然会被“卡脖子”。   台积电在南京工厂生产成熟制程芯片,利用大陆的资源和水电,最终可能以低价倾销的方式挤压大陆芯片制造企业的生存空间。这种局面若出现,大陆在芯片制造领域可能会失去发展机会,从而长期处于被动地位。   从全球芯片产业格局看,台积电的这种策略定位更加清晰。项立刚在分析中提到,台积电正在推行一种“高端芯片控制、低端芯片倾销压制”的策略。   具体来说,在14纳米以下制程的高端芯片领域,台积电配合美国的制裁,对大陆先进制程的芯片不提供代工服务,并积极把先进制程的芯片工厂移至美国。而在28纳米以上制程的较为低端芯片领域,由于大陆已形成生产能力并在迅速扩大产能,台积电的策略则是通过低价倾销,挤压大陆芯片企业的生存空间。   财务数据也揭示了台积电在南京设厂的商业逻辑。根据台积电2024年年报,其南京子公司去年盈利259.54亿元新台币,近四年累计盈利超过800亿元新台币。   与此同时,台积电美国亚利桑那州新厂却连续四年亏损,累计亏损超过394亿元新台币。这种鲜明对比表明,南京工厂已成为台积电海外布局中难得的盈利点,为其全球扩张提供了资金支持。   项立刚对此表达了强烈忧虑,他呼吁相关政府部门进行研究审查,以保护大陆芯片制造企业,防止台积电的市场垄断行为。他特别强调,地方政府的利益必须要服从国家战略大局。这意味着在评估此类投资时,不能仅仅考虑地方经济的短期利益,更要着眼于国家芯片产业的长远发展。   大陆芯片产业近年来其实已经取得了显著进展。项立刚曾预测,到2025年中国的芯片自给率肯定能达到50%,甚至可能冲击70%。   如果实现这一目标,意味着美国、韩国、日本和中国台湾地区将失去大量市场份额。一些领域已经显现出这种趋势,比如存储芯片,在中国企业取得突破后,价格大幅下降,以往频繁发生的韩国芯片厂“失火”、“被水淹”等导致涨价的事件也不再出现。   面对这种局面,项立刚坚决反对台积电在南京的扩产计划。他认为,台积电在南京生产成熟制程芯片,旨在打击大陆本土的成熟制程芯片企业。   而大陆到2023年建成的10座以上芯片制造企业中,大多专注于成熟制程。这种情况下,台积电利用大陆的资源与本土企业竞争,对刚崛起的芯片产业发展肯定是不利的。   总体来看,项立刚的分析揭示了一个复杂局面:台积电南京工厂在创造千亿营收和数百亿利润的同时,可能确实对大陆芯片产业自主发展构成了挑战。其通过低成本优势在成熟制程芯片领域形成的竞争力,可能会挤压本土芯片企业的生存空间。而大陆在芯片领域的技术进步和市场份额扩大,也预示着未来全球芯片产业格局可能面临重塑。   在这一背景下,如何平衡引进外资与保护本土产业的关系,实现芯片产业的自主可控,成为一个需要慎重考量的问题。

0 阅读:0
史鉴奇谈

史鉴奇谈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