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5 年,新四军旅长刘飞打了一次胜仗,抓了几个日本俘虏,突然,他看俘虏中有一人很眼熟,便笑道:“山本幸雄?” 在阜宁,新四军6师18旅旅长刘飞盯着俘虏群里那个左眉骨带浅疤的日本军官,突然喊出“山本幸雄”。 三年前,在杨家坳给他治伤的日本军医,此刻成了他的俘虏。 周围的战士都愣了。 “山本幸雄?”刘飞脱口而出。 那军官猛地抬头,忽然笑了:“刘飞同志,你居然还记得我。” 好家伙!这场景谁看了不震惊?战士们你看我我看你,手里的枪都下意识松了半分——刚才还在战场上拼杀的敌人,怎么转眼就成了旅长的“老熟人”?有人忍不住嘀咕:“旅长,这鬼子……咱还按俘虏规矩来吗?” 刘飞摆了摆手,目光落在山本幸雄的浅疤上,思绪一下子拉回了1942年的寒冬。那年他在反“扫荡”战斗中被流弹击中腹部,肠子都露了出来,部队转移时只能把他藏在杨家坳的地窖里。就在他高烧昏迷、命悬一线时,正是山本幸雄冒着生命危险,带着药箱摸进地窖。 当时的山本还在日军部队当军医,却早已看透了军国主义的残暴。他偷偷给八路军、新四军送过药品,也救过不少中国百姓。那天他借着巡查的名义,用随身携带的手术刀清理伤口、缝合腹腔,临走前还留下了仅有的几支青霉素,反复叮嘱看护的老乡:“每隔六小时换一次药,千万别让日军发现。” “我永远记得,你当时说‘战争让两国百姓受苦,我只想救更多人’。”刘飞的声音带着几分感慨,“没想到三年后再见,竟是这样的场景。”山本幸雄低下头,脸上满是愧疚:“我虽不愿参战,却还是被裹挟着来到中国,手上沾了同胞的血。如今你们打赢了,我心甘情愿被俘,只盼这场战争能早点结束。” 战士们听完这段往事,全都沉默了。原来不是所有日本军人都是穷凶极恶的侵略者,像山本幸雄这样的反战人士,始终在黑暗中坚守着良知。刘飞当即下令:“给山本同志松绑,安排单独的住处,待遇按我方医护人员标准来!”这话一出,不仅山本愣住了,连战士们都露出了敬佩的神情——旅长这格局,真是让人佩服! 其实在抗战时期,像山本幸雄这样的反战日本友人还有很多。据史料记载,1939年“日本人民解放联盟”成立后,先后有上千名日本士兵、医护人员脱离日军,加入反战行列,他们有的参与战地救护,有的深入日军营地开展宣传,用实际行动反对侵略战争。 可反观那些日本军国主义者,为了实现侵略野心,烧杀抢掠、无恶不作,给中国人民带来了沉重灾难。这两者的对比,恰恰说明了:战争的罪魁祸首是军国主义,而普通日本百姓和中国人民一样,都是战争的受害者。 刘飞看着眼前的山本幸雄,郑重地说:“等战争结束,我会帮你联系回国的渠道。希望你回去后,能把在中国的所见所闻告诉更多日本人,让两国人民永远铭记历史,再也不要打仗了。”山本幸雄眼眶泛红,用力点了点头:“我一定会的!我要让更多人知道,中国人民是善良的,和平才是最珍贵的。” 这场特殊的重逢,不仅见证了两个异国军人的惺惺相惜,更彰显了中国军人的胸怀与格局。它告诉我们,无论国籍如何,坚守良知、热爱和平的人,永远会被尊重。而那些发动战争、残害百姓的侵略者,终将被钉在历史的耻辱柱上,被永远唾弃。 各位读者你们怎么看?欢迎在评论区讨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