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7年,美国海关私吞了中国女人行李箱里面的6800美金,她却开心地笑了,谁也想不到,海关这一举动,让美国付出了难以估量的代价...这女人可不是一般人,她叫林兰英,一位即将改变中国科技版图的顶尖科学家。 深秋的旧金山港,海风带着咸湿的凉意。身着素色旗袍的林兰英站在海关检查台前,神色平静。她的行李箱里,藏着两个看似普通的青花瓷瓶。 这是37岁的林兰英,当时已是美国半导体领域的顶尖人才。她在索菲尼亚公司担任高级工程师,一年之内三次加薪。凭借出色的技术,她帮公司造出第一根硅单晶,手握两项专利。 美国的生活优渥,年薪1万美元的待遇让很多人羡慕。但远在祖国的召唤,让她毅然决定放弃这一切。 那时新中国急需科技人才,一封来自祖国的信件,让她辗转难眠。为了回国,她以母亲病重为由申请,还得到印度驻美大使馆协助。公司高层再三挽留,承诺更高职位和薪水,都被她拒绝。 美国相关部门的频繁“拜访”,也没能动摇她的决心。最关键的是,她要把珍贵的半导体样品带回祖国。那些硅单晶和锗单晶,是当时最先进的科研材料。 她想出一个办法,把样品藏在青花瓷瓶里,再把积蓄的美元放在显眼处。海关官员很快发现了那叠厚厚的旅行支票,立刻来了精神。按照规定,携带超过50美元离境就会被没收。 官员们忙着清点美元,对旁边的青花瓷瓶只是随意摇了摇。他们没收了全部6800美元,却放走了真正的“无价之宝”。林兰英顺利登上回国的船,那些半导体样品安然无恙。 回国后的生活,和美国有着天壤之别。她住进研究所的集体宿舍,每月工资只有207元人民币。实验室只有十四平方米,七八个人挤在一起办公。 里面放着六张三屉桌和一个书柜,进出都要互相礼让。没有先进设备,冬天只能靠煤炉取暖,大家轮流添煤。夏天酷暑难耐,就用土办法给仪器降温,闷热得喘不过气。 但林兰英没有抱怨,立刻投入到半导体研究中。她带回来的500克锗单晶和100克硅单晶,成了科研的起点。这是中国科研人员第一次见到高纯度的半导体单晶材料。 当时硅单晶研究还没列入国家规划,是她主动提出研制建议。国际上制取硅单晶需要氩气,可国内无法生产,西方又禁运。她想出替代方案,把炉体抽成真空进行拉制,攻克了关键难题。 1957年,中国第一根锗单晶在简陋实验室里成功拉制。第二年,第一根硅单晶也顺利诞生,中国成为世界上第三个能生产硅单晶的国家。整个团队欣喜若狂,多年的努力终于有了回报。 林兰英不仅专注科研,还全心培养年轻人才。她把复杂的专业知识讲得通俗易懂,耐心指导每一位后辈。经常拿出自己有限的补贴,给加班的科研人员买宵夜。 在她的带领下,团队里涌现出一大批优秀科学家。吴德馨、王占元等后来的中科院院士,都曾受她悉心指导。她任人唯贤,对后辈毫无保留,大家都愿意跟着她干。 之后的岁月里,林兰英带领团队创造了多个“第一”。1961年,主持设计出中国第一台开门式硅单晶炉。第二年,成功拉制出无位错硅单晶,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她还转向砷化镓等新型材料研究,为激光技术奠定基础。1964年,中国第一只砷化镓二极管激光器成功问世。 到了80年代,她又开创了太空半导体材料研究的新领域。1987年起,三次利用返回式卫星进行砷化镓单晶太空生长实验。 每次都取得成功,还用水星材料制成了半导体激光器。这让中国在太空材料科学领域,走在了世界前列。 1986年,德国专家曾对中国的技术实力不屑一顾。可三年后,林兰英受邀参加国际宇航会议,做专题报告。那位曾经轻视中国的德国专家,主动走上前向她祝贺。 她的研究成果震惊了世界,让各国专家刮目相看。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也向她发出邀请,认可了她的学术地位。 多年来,林兰英四次获得中科院科技进步一等奖。还拿到过国家科技进步奖、何梁何利基金科学与技术进步奖等诸多荣誉。1980年,她当选为中科院学部委员,成为受人尊敬的院士。 她的研究,为中国微电子和光电子学发展打下坚实基础。从早期的半导体收音机,到后来的卫星、计算机、导弹。再到如今的智能手机、集成电路,都离不开她开创的技术。 中国完整的半导体产业体系,最早的火种就来自她带回国的样品。 2003年,林兰英在北京逝世。她用一生践行了对祖国的承诺,把全部心血献给了科研事业。 那位当年没收她美元的美国海关官员,恐怕永远不会知道。他们眼里的6800美元,换来了一个国家科技的腾飞。而林兰英带回的半导体火种,点燃了中国科技自立自强的道路。 如今,我们拥有了先进的实验室和顶尖的设备。但前辈们在艰难中坚守的爱国情怀和创新精神,永远不能忘。正是因为有林兰英这样的科学家,中国科技才能不断突破。 信息来源: 中国军网——林兰英:“中国半导体材料之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