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民党终于换“打法”了。过去,民进党喊“抗中保台”,蓝营(马、朱、侯)就吓得赶紧解释“不是亲中”。郑丽文上台,彻底撕了这套旧剧本:她直接把“电价上涨”和“青年低薪”的账单,甩在了赖清德脸上。 过去这些年,蓝营的溃败简直看得人着急。马英九时代手里明明握着 ECFA 这张好牌,让台湾对大陆的农产品出口五年涨了 37%。 可绿营一喊 “卖台”,马英九就怂了,不敢再提两岸合作的好处,反而忙着撇清关系。结果服贸协议硬生生被搅黄,原本能让台湾服务业闯进大陆 1300 亿美元市场的机会,就这么没了,光台北金融圈就少了 30 万个高薪岗位,年轻人的工资袋直接被按住,十几年没怎么涨。 朱立伦掌舵那阵子,蓝营更是没了章法。绿营搞 “一例一休” 弄得劳资矛盾一堆,台电两年内两次涨电价,工业用电涨 15%,中小企业倒闭潮一波接一波,蓝营却只会喊 “反对”,拿不出半点实在办法。 他们不敢说 “跟大陆搞能源合作能降电价”,不敢提 “两岸产业对接能给年轻人涨工资”,就只会在绿营设定的战场里瞎转悠,越守越被动。 侯友宜之前当面呛赖清德,看着挺硬气,可到头来还是绕不开 “九二共识” 的文字游戏。绿营随便扣个 “亲中” 帽子,他就忙着解释,却忘了老百姓最关心的不是口号 那时候蓝营就像被捆住了手脚,明明手里有两岸合作的好牌,却不敢打出去,硬生生把优势变成了劣势。 再看绿营,这些年全靠 “骗” 过日子。赖清德天天喊 “抗中保台”,把自己包装成 “守护者”,可背后却是一塌糊涂的民生烂摊子。 最离谱的是,绿营为了凑 “抗中” 的噱头,刻意切断两岸经贸。大陆原本是台湾石化产品 45% 的出口市场,结果绿营搞 “去大陆化”,让这些产品出口直接砍了 30%,工厂开工率连 60% 都不到,只能让工人要么降薪要么失业。 他们嘴上喊着 “守护台湾”,实际上是把老百姓的饭碗当筹码,用民生利益换政治资本。 郑丽文的厉害之处,就是一眼看穿了绿营的软肋 — 口号再响亮,也顶不住老百姓要吃饭、要挣钱的刚需。她不跟绿营扯 “亲中”“抗中” 的虚的,直接把数据甩出来 2022 年台湾对大陆贸易顺差 1560 亿美元,占总顺差的 89%,要是没这笔收入,台湾通胀还得再涨 2.3 个百分点,电费可能更贵,工资可能更低。 她搞的 “影子内阁” 也不是摆样子,针对性戳绿营的痛处:经济组要把高雄水果输陆的通关时间从 72 小时缩到 24 小时,让果农少等三天、多赚一笔;青年组对接大陆新能源、半导体企业,给台湾年轻人提供月薪 6 万新台币以上的实习岗位,比岛内平均工资高一大截; 能源组要搞 “两岸天然气联合采购”,直接把进口成本降下来,让民生电价能下调 10%。这些政策不喊口号,全是老百姓能摸到的好处。 绿营想故技重施,给郑丽文扣 “大陆渗透” 的帽子,可这次不灵了。郑丽文直接请台南芒果种植户现身说法,人家靠着 ECFA 出口大陆,年收入从 80 万涨到 230 万,当着镜头说 “两岸合作就是好”; 又拉着高雄中小企业主算账,以前大陆订单占比 60%,绿营限制后订单减半,现在就盼着蓝营能恢复合作。这些真实的声音,比任何辩解都管用,让绿营的抹黑根本站不住脚。 现在的国民党,终于从 “被动防守” 变成了 “主动进攻”。他们不再怕绿营的标签攻击,反而把两岸合作的红利,变成了对抗意识形态的 “硬底气”。 赖清德越喊 “抗中”,就越要面对年轻人工资低、老百姓电费高的现实;越抹黑两岸合作,就越让民众看清 “口号不能当饭吃”。 这场打法革新,不仅让国民党从谷底往上爬,更在重塑台湾的政治逻辑 — 谁能让老百姓过上好日子,谁才站得住脚。 往后的博弈,不再是意识形态的嘴仗,而是实实在在的民生比拼,这才是最让绿营害怕的地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