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罗斯政坛最近爆出大新闻,执掌外交部21年的拉夫罗夫,突然在两场关键场合“失踪”,原本他的位置被新人顶替,对此网友直接猜疯了,这是失宠下台的前奏,还是俄高层要彻底换血了。 事情得从一场会议说起,11月5日普京亲自坐镇主持安全会议,核心议题就是要不要重启核试验,每一个决策都牵动国家命脉,可偏偏,作为联邦安全会议核心成员、核军控谈判的“老操盘手”,拉夫罗夫居然是全场唯一缺席的关键人物! 要知道拉夫罗夫可是俄罗斯外交的 “活招牌”,那头标志性的银发和 “发怒的银背大猩猩” 般的强硬风格,从克里米亚事件到俄乌冲突,早成了俄外交的代名词。 他最后一次公开露面还是 10 月 28 日,短短几天内接连缺席两场关键活动,这在他 21 年的外长生涯里极为罕见。更耐人寻味的是替代他的人,奥列什金是经济领域出身,懂国际金融和产业合作,跟拉夫罗夫这种传统外交官的路数完全不同。 外界的猜测很快分成了几派。有人说他可能是工作出了岔子,这得追溯到 10 月中旬的美俄外交风波。当时拉夫罗夫刚和美国国务卿鲁比奥通完话,俄方就给美方发了份关于乌克兰问题的强硬备忘录,结果特朗普 24 小时内就取消了和普京的会晤,还重启了对俄制裁。 不少人猜,这份 “最后通牒” 式的文件是不是没经过普京拍板就发了,才搞砸了高层会晤,拉夫罗夫因此被暂时 “雪藏”。 也有人觉得是身体扛不住了。俄乌冲突这几年,拉夫罗夫几乎连轴转,既要满天飞出访斡旋,又要天天跟西方媒体唇枪舌剑,高强度工作连年轻人都难顶,更别说年过七旬的老人。 去年就有传言说他要去上议院 “养老”,当时备选人都敲定了副总理诺瓦克,最后还是普京留了他稳住外交局面。这次连续缺阵,难免让人怀疑是不是身体亮了红灯。 最受关注的说法是普京在悄悄 “换班子”。这两年俄罗斯军政系统的 “年轻化” 趋势很明显,2024 年国防部长绍伊古调任联邦安全会议秘书,2025 年总检察长克拉斯诺夫明升暗降到最高法院,一批老将陆续退场。 取而代之的是 1969 年出生的第一副总理曼图罗夫、1977 年出生的副总理帕特鲁舍夫这样的年轻技术官僚,连 “英雄时代” 项目选拔的俄乌冲突老兵都在进入政坛。这次派懂经济的奥列什金去 G20,刚好契合峰会的金砖议程和去美元化主题,像是在演练 “新团队组合”。 面对这些猜测,克里姆林宫赶紧出来辟谣,佩斯科夫说 “失宠传闻完全不属实”,扎哈罗娃也轻描淡写表示 “缺席会议偶尔会发生”,可两人都没解释具体原因,反而让猜测更热闹了。 更有意思的是,11 月 8 日拉夫罗夫又突然公开表态,说没收到美方关于核试验的说明,证明他还在履行外长职责,没被彻底 “弃用”。 其实俄罗斯换外长没那么容易,外交系统讲究政策延续性,贸然换人会引发外界强烈反应,大概率是 “表不变、里调整” 的温和路线。 毕竟拉夫罗夫的缺席更像个 “风向标”,俄乌冲突进入持久战,俄罗斯需要从 “强硬喊话” 转向 “经济优先”,外交风格得跟着换挡,团队也得换成能打持久战的年轻人。 至于拉夫罗夫最终是 “过渡” 还是 “留任”,看两个信号就够了:奥列什金之后会不会一直负责多边峰会,以及对美沟通的控制权还在不在外交部手里。俄罗斯的权力运作向来不喜欢 “剧透”,真要调整也会悄悄进行,咱们只能等着看后续的官方公告了。 无论真相如何,这场围绕拉夫罗夫的风波已经将克里姆林宫内部权力运作的复杂性置于聚光灯下。 外交官出身的鲍里斯·邦达列夫的观点提供了一种平衡的视角,他既否认了拉夫罗夫在通话中有出格行为,也点出了高层政治中责任归属的微妙之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