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军在红军城投入兵力占尽优势,但是仍然在北面突出部周边与乌军形成“拉锯战”,是出

云火智囊镜 2025-11-11 15:12:00

俄军在红军城投入兵力占尽优势,但是仍然在北面突出部周边与乌军形成“拉锯战”,是出于什么战略考虑吗? Kimi这样分析:俄军把 11 万重兵押在红军城,却在北面突出部继续“拉锯”,并不是打不动,而是有意把“快速突破”改为“慢速绞盘”——用一条持续失血、却又不断给乌军留希望的战线,同时达成三重战略目标: 1. 当“吸援磁铁”——迫使乌军把战略预备队源源不断填入一个被炮火覆盖的突出部,从而削弱其在库尔斯克、哈尔科夫、扎波罗热、第聂伯罗等其他轴线的反击能力; 2. 当“火力屠宰场”——利用已切断的补给通道和无人机-航弹优势,在开阔林带与矿渣山之间“半包围”状态下,持续消耗乌军有生力量和西方装备,降低俄军自身进城巷战的伤亡; 3. 当“政治计时器”——通过拉长包围周期,把“红军城随时陷落”的悬念保持到 2025 年底西方预算/援助窗口期,迫使基辅和华盛顿在谈判桌上让步,而非一次性攻占后失去筹码。 因此,北面突出部的拉锯并非战术失误,而是“围而不啃、耗而不断”的主动设计: - 兵力上只保持 1∶1 局部压力,避免己方过度集中遭 HIMARS/无人机集火; - 火力上则用 FAB-3000、TOS-2 每天“限量”轰炸,让乌军既无法休息又始终觉得“还能守”; - 一旦乌军增援到达或雨季来临,俄军可迅速收缩缺口,完成“中心开花”式的真正合围。 简单说——俄军想要的是“时间+消耗”双重收益,而不是图一时之快。只要红军城北部继续流血,莫斯科就认为“慢打”比“速胜”更划算。

0 阅读:4
云火智囊镜

云火智囊镜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