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有时候真的怀疑,我和有些人,活的是不是一个世界。 放着中科院的博士、未来的大教

读书人 2025-11-12 03:22:18

我有时候真的怀疑,我和有些人,活的是不是一个世界。 放着中科院的博士、未来的大教授、财务自由的金光大道不走,他跑去当了个“新兵蛋子”。 这个人叫张洪章。 当他在2025年10月30日站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问天阁的聚光灯下时,那双透过镜片含笑的眼睛依然带着书卷气。可细看就能发现,曾经白皙的文弱书生早已褪去青涩,手臂肌肉线条分明,连引体向上都能连做20多个。这位中国科学院研究员、博士生导师,如今成了我国第二位飞向太空的载荷专家。 “做国家需要的人”——这七个字贯穿了张洪章39年的人生。从山东邹平望京村那个在集市摊边埋头读书的少年,到打破离子传导膜国外垄断的科研新锐,再到32岁毅然报名航天员选拔的“跨界者”,他每一步选择都像在回答命运的考题。 很多人不理解他为何离开熟悉的实验室。毕竟他带领的团队已有3项专利应用于神舟系列飞船,研究的太空燃料电池技术能让舱外作业时间延长40%。但在2018年,当国家首次从科研界选拔载荷专家的通知传来时,他毫不犹豫地成为单位第一个报名者。“祖国需要有人去太空做实验,我是科研人员,我想去试试!” 航天员大队门口“祖国利益高于一切”的标语深深震撼了他。从此,昼夜颠倒的化学实验被凌晨的跑步机取代,烧杯试管换成了单杠训练器。初期每次跑步他都垫底,索性把应急绳绑在腰上拼命练习,直到力竭被跑步机甩下。那双曾经调试精密仪器的手,如今磨出层层厚茧。 有趣的是,他竟把挚爱的太极拳融入了严酷训练。离心机的强烈挤压感袭来时,他运用太极拳的内敛心法保护内脏;在厚重水下训练服束缚下,他借力打力,如鱼般游弋于失重水槽。文弱书生就这样蜕变成能承受8G载荷的航天员。 更令人惊叹的是,他竟把自己的科研项目带上了太空。此次任务中,他将开展“面向空间应用的锂离子电池电化学光学原位研究”,亲手操作自己参与设计的实验。从地面实验室到太空舱,他的科学理想终于完整绽放。 他的学生尹倩文透露,张老师赴京集训期间依然每周准时参加线上组会。即便在离心机旋转的间隙,他仍是那个细致到亲手教学生画图的导师。 谁说人生只能走一条路?张洪章用行动诠释了“跨界”的真谛——不是放弃,而是拓展。当载人航天进入空间站应用与发展阶段,我们需要既能处理太阳能板故障又能操作细胞培养的实验员。这种“八仙过海各显神通”的格局,正是中国航天最动人的进步。👍👍👍 各位读者你们怎么看?欢迎在评论区讨论。

0 阅读:43
读书人

读书人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