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杭州,男子结婚找老同学订了8箱五粮液,说好没喝完可以按原价退回。但是他把喝剩下的6箱退回去时,老同学却“反悔”了!老同学:“退的太多了,而且每箱都拆过了,怎么按照原价退?” 周先生的婚礼是在九月份筹备的,那时候他忙着布置场地、挑选喜宴菜品,还得考虑酒水的搭配。听朋友介绍,他联系上了本地口碑不错的郑老板。 郑老板经营的是一家老字号酒行,平时待人爽快,做生意讲信用。两人一见面就谈得挺投缘。 周先生原本打算在婚宴上用一些档次高一点的白酒,但预算有限。郑老板考虑到是喜事,又看周先生挺实在,便主动提出:“你要得多,我给你按每瓶900元算,比市场价便宜不少。”这话让周先生挺感动,当场就决定在郑老板那里订酒。 两人聊得更深入的时候,郑老板又补了一句:“要是到时候没喝完,没开封的都可以按原价退给我,不算你的损失。”这句承诺虽没写进合同,却像是朋友间的一种口头信任。周先生心想,这样也好,不怕多买浪费,于是爽快地定了八箱。 到了十月初,婚礼顺利举行。那天宾客虽多,但大家喝得节制,再加上场地方只允许摆放有限数量的酒桌,八箱酒最终只喝了两箱,剩下了六箱。 周先生回忆说,婚礼结束后,他第一时间联系了郑老板,希望能退掉那六箱没开的酒。 郑老板当时态度挺客气,说因为快到国庆假期,酒行那边结账比较忙,要先向库房报备,等节后再处理。周先生想着两人是老同学,也就没多催。 结果一拖就是半个月,到了10月15号左右,他再次打电话询问,对方的口气却变了,说“可能不能再按900元一瓶退了”。 周先生说,自己当初买的是五粮液,一箱六瓶,整箱价5400元,折合每瓶900元。婚礼上只开了两箱,剩下的六箱都完好无损地放在车后备箱里。 虽然外层封箱胶条在搬运时被撕开过,但里面的单瓶包装一点没动,盒子也保持完整。 他认为,这样的酒完全符合之前“没喝完能退”的约定。可是郑老板却拒绝按原价回收,这让他非常不满。 “买的时候你说单瓶、单箱都能退,结果现在又变卦,这让我怎么接受?”周先生有些无奈地说。两人之后来回沟通了好几次,甚至打过几次电话,都没有谈拢。 眼看事情僵住了,郑老板终于在前一天派了验酒师上门查看。 “验酒师来的时候,看了看那几箱酒,说外包装的胶条被撕过,不算‘原箱’,只能按单瓶价格退。”周先生解释说,这样一来价格就低了不少。 按照郑老板的说法,如果不是整箱未拆封,就只能按单瓶计算。周先生觉得自己并没有拆瓶,酒的包装都是新的,这种区别太苛刻,因此提出异议。 但郑老板坚持认为,既然封条被动过,那就影响了二次销售。 而郑老板这边的说法则完全不同。他在电话里表示:“昨天我确实答应过他可以900元退,但他自己没把握好机会。当时是看在同学的面子上才给的原价。可是酒这种东西,一旦箱子拆过,就不好卖了。他后来又把拆开的酒重新装回箱子,用胶带封起来,这种后封的酒拿出去要是被人发现,我得赔大钱。” 郑老板还补充说,验酒之前,周先生告诉他还有两箱没拆封,双方约定那两箱按每瓶770元退,其余单瓶按750元退。 可验酒师到现场一看,发现并不是完全原封,这才提出统一按750元的价格回收。没想到周先生不同意,坚持要按900元算,双方因此再次谈崩。 就这样,一桩原本建立在信任和“同学情分”上的交易,最后却因为细节分歧闹得不欢而散。 周先生转而向媒体调解员求助,并将事件公之于众。同时,他开始使用更具压力的手段,表示若无法原价退款,将调查郑老板的烟酒销售资质并发起诉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