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国务院宣布了 2025年11月11日,美国国务院终于承认,持续40天的政府

律便利小店 2025-11-12 12:20:22

美国国务院宣布了 2025年11月11日,美国国务院终于承认,持续40天的政府停摆直接卡住了对乌克兰的武器输送,这笔超过50亿美元的军火包括乌军前线急等着救命的“海马斯”火箭炮和“阿姆拉姆”导弹,就因为国务院负责通报军售的部门只剩下四分之一的人还在硬撑,文件积积得像座山。 这次的政府停摆从10月初开始,一直拉锯到11月初才勉强恢复运作,期间白宫和国会吵得不可开交,预算案迟迟通不过,所有非关键岗位人员被迫停工。 表面看,这只是美国内部的政治斗争,但影响直接甩到了乌克兰战场。乌军前线眼巴巴等着补给,结果等来的是“系统维护中”。 而美方自己也清楚,这些军火并不是随便一批货,而是之前已经通过国会授权、资金也早就批下来的,只差最后一步,也就是国务院的正式通报程序。 一卡四十天,这事在美国国防体系内部都算是前所未有的。更尴尬的是,这事其实并不是今天才发生苗头,今年以来,美国对乌援助的节奏就已经屡屡被政治因素打断。 从年初的预算拉锯到后来的总统选战预热,乌克兰问题成了两党争斗中的“人质”。有一阵子,甚至连已经送到欧洲中转基地的装备都因为缺少后续协调而被迫原地等待。 这说明,哪怕是已经承诺的援助,只要程序上有一点点问题,就会被现实的政治逻辑给卡住。乌克兰那边心急如焚,美国这边却是“系统不稳定,请稍后再试”。 这也不是美国第一次因为政府停摆影响国际事务。回顾2018年那次长达35天的停摆,国家公园关门不说,连一些涉及国际合作的科研项目都陷入瘫痪。 而这次的影响显然更直接,甚至可以说是战略性的。乌克兰战事进入关键阶段,西方国家对其支援节奏本就不如前两年那样激进,如今美国自己出状况。 势必会影响整个北约的协调节奏。虽然欧盟国家也在努力支援,但说到底,美国的军火才是乌军眼下最依赖的资源,不是一两批无人机或者轻武器能替代的。 从这件事也能看到一个隐患,那就是美国体制内部的“自动驾驶”功能远没那么强。很多人印象中,美国是制度完备、流程自动的典范。 但实际上,一旦出现政府停摆,很多关键领域也会跟着熄火。尤其是军售这种看似技术性的事务,背后其实涉及大量的文书、审批、协调和外部通报流程。 只要负责的人不在位,哪怕东西已经装箱好,也出不去。这就像高速路上车子都准备好了,结果收费站没人上班,谁也开不出去。 更有意思的是,这次停摆结束之后,国务院的通报工作也不是一键恢复的。因为文件积压太多,哪一批先上、哪一批优先、哪些要重新审批。 都会牵扯到外交、军方和国会之间的关系博弈。而这也意味着,哪怕现在开始恢复工作,真正把武器送到乌克兰手里,还得等上一阵子。 这段时间,乌军只能靠现有库存和其他国家的小批支援硬撑。而俄罗斯那边显然也在观察这波“行政卡顿”带来的战术机会。 在这种背景下,美国国内也有不少声音开始质疑,政府停摆是否已经影响到国家安全。过去人们谈到停摆,多数关注的是民生和经济,现在看来,连外交和战争支援都可能受波及。 而且这种停摆并不是突发性的,而是几乎每年都在上演的“政治剧”,让人对美国体制的稳定性产生更深的担忧。乌克兰问题只是这场剧里最明显的“受害者”。 回到乌克兰这边来看,他们当然也清楚不能完全依赖美国。事实上,这一年以来,乌克兰已经在加速推动本国军工体系的恢复和扩张,尝试自主生产部分武器。 并与欧洲国家建立更紧密的军火合作机制。但这些都需要时间,而战争不会等人。此时此刻,哪怕一车“海马斯”都能在某个战点扭转局势,可惜就卡在“流程不通”。 这件事也让人想起了冷战末期美苏之间的军援博弈。当年美国在阿富汗问题上的援助效率也曾因为国内政治波动而摇摆不定,导致局势反复。 这说明一个问题:大国的对外政策并不是铁板一块,尤其是在国内政治高度分裂的时候,很多国际承诺都可能因为内部问题而打折扣。 乌克兰今天面对的问题,其实也是很多依赖外援国家在关键时刻可能遇到的现实困境。所以说,这次国务院承认“文件堆积如山”的表态。 虽然听起来像是无奈的技术问题,但其实背后藏着一整个体制的张力。对乌克兰来说,这不是一次简单的延迟,而是一次战略性信号的释放。 美国虽然还是盟友,但它的援助能不能准时、能不能持续,已经不再是一个可以放心的假设。看清楚这一点,可能比拿到几辆火箭炮更重要。

0 阅读:27

猜你喜欢

律便利小店

律便利小店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