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买什么还要告诉你吗?”面对银行柜员的追问,周筱赟律师感到既震惊又无奈。原本简

大夏 2025-11-13 06:46:06

“我买什么还要告诉你吗?”面对银行柜员的追问,周筱赟律师感到既震惊又无奈。原本简单的4万元取款,却因用途说明问题演变成一场长达半小时的拉锯战,最终他放弃取款,空手离开。 几乎在同一时间,湖南怀化的杨医生夫妇也遭遇了类似困扰。因手机号码被标记为涉诈风险,他们的手机突然被停机,且被告知需本人携带无犯罪证明前往号码归属地办理复通。 这是不是违法乱像? 这是不是违法乱像?在我们日常的生活中,似乎每一次“例行”的行政和安全措施背后,都潜藏着一种令人心生疑问的“权力迷雾”。银行柜员的追问、手机被停机、甚至是需要出示无犯罪证明……这些看似为了安全的措施,是否已经变成了侵犯个人隐私和自由的“无形枷锁”?这让我们不得不反思:我们到底是在守护安全,还是在被无形操控? 当一名律师,面对4万元取款的用途说明,竟然被质疑“还要告诉你吗?”这背后,折射出的是社会对个人隐私的漠视,还是对“安全第一”的盲目信仰?你是否曾在银行、在公共场所感受到那种被“监控”的不适?我们每天都在数据的海洋中漂浮,但我们的隐私、自由,似乎正逐渐被“算法”定义和限制。 更令人震惊的是,杨医生夫妇的手机被停机,竟然还需要“无犯罪证明”才能复通。这种“权限管理”是否已经超出了合理的范畴?我们每个人都在无形中成为“被监管”的对象,无论是银行的“用途说明”,还是运营商的“风险标签”,似乎都在告诉我们:只要你不按照‘规定’行事,就可能被“限制自由”。 这背后隐藏着一个深刻的社会问题——我们的隐私权、个人自由,正被越来越多的“安全措施”逐渐侵蚀。难道我们要接受一个“看不见的监控社会”吗?还是说,社会应该回到“人性优先、尊重个人权益”的轨道上来? 或许,这正是我们每一个普通人都应该反思的时刻。面对这种“似乎无可避免”的监管风潮,我们是否还能坚持底线?我们是否还记得,个人隐私和自由,才是一个文明社会最宝贵的资产?当我们在享受“安全保障”的同时,也要问问自己:我们愿意让这些“安全措施”成为无形的枷锁吗? 这不仅仅是个别事件的“个案”,而是我们这个时代的缩影。每一次被“限制”的背后,都在提醒我们:要警惕那逐渐模糊的“边界”,捍卫属于我们每个人的“自由空间”。毕竟,只有在尊重和保护个人权益的基础上,社会的安全才能真正稳固。你准备好为自己的权益发声了吗?农村信用社算是村镇银行吗? 取款4万元被追问 银行的边界在哪

0 阅读:34

评论列表

加莱以南

加莱以南

2
2025-11-13 11:15

好吧,以后上厕所也要打报告,超时要开无犯罪记录![哭笑不得][哭笑不得]

大夏

大夏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