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风]1950年,粟裕正在汇报工作,门突然被撞开。李克农冲进来,声音发颤:“粟裕同志,我的小儿子是不是牺牲了?” 李伦3岁时就跟着母亲躲避敌人特务的追捕,11岁就在八路军办事处协助周恩来传递电报,在危险环境中隐藏身份对他来说几乎是一种本能。 所以在1947年参军时,他坚持使用化名,他所在的华野特种兵纵队是当时公认的战斗任务艰巨的部队。 在那里,士兵能否得到认可、获得晋升,只看战场上的实际表现,从参军那天起,“李伦”这个本名就暂时被搁置了,大家只知道“李润修”。 “李润修”这个名字是在一次次激烈战斗中闯出来的,孟良崮战役中,他抱着炸药包冲锋在前;济南战役时,他指挥炮兵连坚守阵地72小时没有后退,为大部队清除了大量碉堡等防御工事。 淮海战役的双堆集战场上,出现了炮膛卡进哑弹的紧急情况,生死关头,他毫不犹豫地拿铁棍将哑弹捅出,随后继续指挥部队战斗了三天三夜,他的勇敢表现让所有指挥官都记住了这个叫“李润修”的年轻副营长。 1950年的舟山群岛战役是对他更严峻的考验,在登步岛战斗中,美式榴弹炮因为环境潮湿频繁出现故障,他顶着敌人飞机的轰炸,带领战士抢修火炮并组织反击。 阵地被轰炸塌陷时,他被埋在土里,爬出来后的第一件事就是指挥迫击炮部队继续开火,在那场惨烈的战斗中,他只是一名普通的炮兵,不是“李克农的儿子”。 然而,1950年的一天,在北京中南海,那个一向沉稳如山的李克农却慌了,他几乎是撞开了粟裕办公室的门,声音都带着颤抖问:“粟裕同志,我的小儿子是不是牺牲了?” 这位曾冷静处理顾顺章叛变等重大事件的情报工作负责人,因为前线和后方的消息中断,彻底乱了阵脚。 在那一刻,他不再是运筹帷幄的领导,只是一位担心儿子安危的普通父亲。 粟裕见状,立刻下令前线全线查找李伦的下落,这场由高级将领部署的寻人行动让人们看到了战争残酷背后,人与人之间的亲情牵挂。 经过焦急的等待,宁波野战医院传来了消息:医院里有一位身份不明的重伤员,登记的名字是“李润修”,他在昏迷中还反复喊着“开炮”“继续压制”。 这个细节让所有人都松了口气——李伦还活着,而且直到受伤昏迷前,都在坚持战斗。 之后,李克农独自一人穿着便装赶到医院,父子见面后没有说太多话,李克农看着儿子满身的伤痕,从口袋里拿出一枚勋章默默放在了床头。 这枚勋章上刻着“解放舟山群岛”,是一枚一等功勋章,是组织授予李伦的荣誉。 这枚由父亲亲手送到面前的勋章,正式认可了“李润修”在战场上的表现,李伦没有依靠父亲的身份,而是靠着自己在战场上的流血牺牲,堂堂正正赢得了属于自己的荣耀。 多年后,这种靠战功传承的精神有了延续,1988年,李伦被授予中将军衔,在授衔仪式上,他戴上了父亲李克农留下的上将肩章,而此时李克农已经去世33年了。 到了晚年,李伦把自己一生的积蓄都捐给了延安大学,他用一辈子的行动证明了父辈的信念:真正的荣耀从来不是靠家族姓氏得来的,而是靠对国家和人民的奉献换来的。 (主要信源:原文登载于央视网 2019年6月25日 关于‘“特工王”李克农之子李伦中将逝世,享年92岁’的报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