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死不向中国低头!”6年前,一日企表示就是死,也不会向中国市场低头,随后便以1块的价格,把50%股份卖给了长安,就这样退出了中国市场,那么这么多年过去了,他现在怎样了? 说这话的日本铃木,可不是什么无名小卒,作为拥有近百年历史的日系车企,它早在上世纪 80 年代就带着技术进入中国,是最早扎根中国市场的外资汽车品牌之一。 1993 年和长安汽车合资成立长安铃木,1995 年又牵手昌河汽车组建昌河铃木,那时候的铃木风头正劲,奥拓、雨燕、北斗星这些小车,凭着省油、耐用的特点,成了无数中国家庭的第一辆车,街头巷尾随处可见它们的身影。 2011 年销量直接冲到 22 万辆的峰值,占了当时中国小型车市场不小的份额,“小车之王” 的名号可不是白叫的。那时候的铃木,大概觉得中国市场就是自己的提款机,压根没想着迎合变化。 可谁也没想到,中国汽车市场的风向变得比翻书还快。从 2012 年开始,消费者突然不待见小巧玲珑的经济型轿车了,转而追捧空间更大、通过性更好的 SUV 和中型车。一家人出行要装行李、要坐老人孩子,大尺寸车型的实用性一下子凸显出来,各大车企纷纷扎堆推出 SUV 产品,市场竞争打得火热。 铃木却偏偏钻进了死胡同,一门心思死磕小型车,坚信自己的技术和定位没错。高层甚至公开表示,不会为了中国市场改变自己的产品策略,言外之意就是 “爱买不买,我就这风格”。 这种固执让铃木付出了惨痛代价,销量从 2011 年的 22 万辆一路滑坡,除了 2014 年稍微回暖,其余年份全是下跌趋势。到 2018 年,长安铃木全年销量只剩 3.45 万辆,连巅峰时期的零头都不到,昌河铃木的日子更不好过,长期在销量低谷徘徊。 持续的亏损让铃木扛不住了,之前喊出的 “宁死不低头”,最终变成了无可奈何的退场。2018 年 9 月,铃木汽车发布公告,以 1 元人民币的象征性价格,把自己手里持有的长安铃木 50% 股权全盘转让给长安汽车。这个价格与其说是交易,不如说是甩包袱,毕竟当时的长安铃木已经是亏损累累的状态,铃木只想尽快抽身。 随着股权交割完成,长安铃木从合资公司变成了长安汽车的全资子公司,后来干脆更名为重庆铃耀汽车有限公司,铃木这个品牌在中国乘用车市场彻底谢幕,结束了长达 34 年的经营历史。铃木董事长在退出时还嘴硬,说 “是中国市场转向大型车辆,我们才决定转让股权”,可明眼人都知道,这不过是为自己的固执找台阶下。 退出中国市场后的这几年,铃木把所有精力都放在了印度、东南亚这些新兴市场。在印度,它和马鲁蒂合作成立的马鲁蒂铃木,一直是当地市场的销量冠军,2024 年 12 月的数据显示,其销量同比增长 24%,其中 Swift 掀背车、Alto 800 这些小型车更是迎来 29% 的同比涨幅,创下 20 个月来的最佳成绩。 靠着在这些以小型车需求为主的市场深耕,铃木的财务报表还算好看,营收和利润保持着稳定增长,日子过得不算差。 可表面的风光背后,藏着不少隐忧。全球汽车行业都在向电动化、智能化转型,中国作为全球最大的新能源汽车市场,已经诞生了比亚迪、蔚来、理想等一批强势品牌,新能源汽车渗透率早就超过 30%。而铃木在电动化领域的进展慢得惊人,至今没有拿出一款有竞争力的纯电动车型,甚至在印度市场,也还在依赖传统燃油车打天下。 反观那些当初选择迎合中国市场的日企,丰田、本田、日产纷纷在中国推出新能源车型,与中国车企合作研发,牢牢占据着新能源市场的一席之地。 铃木错失的不仅是中国市场的销量和利润,更是新能源汽车技术迭代的黄金时期。现在的中国汽车市场,已经不是当年那个只看重省油耐用的时代了,智能座舱、自动驾驶、续航里程成了消费者关注的核心,这些领域铃木几乎是一片空白。 而铃木当初坚守的小型车市场,在中国也并没有完全消失,五菱宏光 MINI EV 等新能源小车凭借低价、便捷的优势,掀起了新的消费热潮,可惜这波红利,铃木再也没机会参与。 现在的铃木,虽然在印度、东南亚市场赚着钱,但始终绕不开一个尴尬的事实:它错过了全球最大、最具活力的汽车市场,也错过了汽车行业转型的关键节点。随着印度市场也开始推进新能源转型,各大车企纷纷在当地布局电动化产能,铃木的市场份额已经开始面临挑战。如果继续抱着传统燃油车的老本不放,不加快电动化转型的步伐,未来很可能重蹈在中国市场的覆辙。 当年那句 “宁死不低头”,如今看来更像是一种不合时宜的固执。市场从不为谁的坚持买单,只有顺势而为才能长久。 铃木用 1 元转让股份的代价,换来了对中国市场的 “体面退场”,却也付出了错失时代机遇的代价。现在的它,虽然还能在小众市场安稳度日,但想要重回全球汽车行业的中心舞台,恐怕比当年退出中国市场还要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