刷新世界纪录!黄维院士领衔团队成功制备全钙钛矿叠层发光二极管,并创新利用层间光子循环提升光提取效率,使外量子效率突破45%。 这数字看着抽象,其实意味着咱们在下一代显示、照明技术上,彻底攥住了主动权。 先得说说这事儿有多难。发光二极管这东西,咱们天天见,手机屏、路灯全靠它。传统有机 LED 技术早已成熟,然而其成本居高不下,且亮度提升存在瓶颈,难以实现更大突破。 钙钛矿材料,堪称科研界公认的“潜力股”。它能用溶液加工,色泽纯正且成本低廉。因其诸多优势,全球科研力量纷纷投身其中,展开激烈的研究角逐。 可钙钛矿有个致命弱点:太 “娇贵”。想做叠层结构提高效率?确难如登天啊。 叠层技术,是将两个发光单元串联起来,就像两层灯泡叠加以增强亮度。此方法在有机 LED 领域早已得以应用,以此来提升其发光效果。但钙钛矿薄膜碰不得,做顶层的时候一不留神就把底层搞坏了。 以前业内做的叠层钙钛矿 LED,效率普遍低于 10%,还不如单层的,这瓶颈卡了好几年。 南京工业大学的科研团队凭借坚韧不拔的毅力与精湛的专业能力,成功攻克了这一难题。 他们花了多年时间,设计出一种特殊的连接层,成分是 TCTA/MoOx/HATCN/SnO2。别记这么长的名字,你就当它是层 “防护盾”,既能让电流顺畅通过,又能把底层发光层护得严严实实,完美解决了结构破坏的问题。 更令人拍案叫绝的是“层间光子循环”这一奇招。 钙钛矿发光时,很多光子会被自己吸收掉,白白浪费。团队琢磨出一个巧办法,通过调整发光层的微纳结构,让底层发出的光被顶层吸收,再重新发射出来。 这般操作相当于驱使光子于两层间“循环劳作”,原本被无端浪费的光皆得以充分利用,如此一来,效率便陡然提升,成效显著。 用 742nm 和 802nm 两个发光峰的钙钛矿做叠层,顶层的效率居然比单独用还高。三维模拟也证实了,这种循环能减少光的损耗,真正实现了 “1+1>2” 的效果。 而且这器件不光效率高,在高电流密度下还能保持 34.5% 的效率,亮度和寿命都达标,完全具备产业化的底子。 这可不是突然爆发的突破。黄维院士团队从 2012 年就开始啃钙钛矿这块硬骨头,先是搞定了室温制备技术,又优化了量子阱结构,一步步把基础打牢。 或许你尚未察觉,这项技术与我们的生活已然近在咫尺。它悄然渗透在日常点滴中,却容易被我们忽视其紧密相连的程度。 未来,手机屏幕有望更为轻薄,且能耗更低。其色彩还原能力大幅提升,较当下有质的飞跃。照明领域更不用说,钙钛矿 LED 成本低,要是大规模量产,家里的灯泡、路边的路灯都能换成这种高效光源,电费都能省不少。 全球科技圈现在估计都在盯着这个成果。以前在钙钛矿 LED 领域,美国、韩国的团队一直走在前面,咱们这次直接把效率纪录拉到 45.5%,等于在这个战略高地上插上了一脚。 更为关键的是,从材料到结构设计皆为自主研发成果。自此,无需再仰人鼻息,为获取技术、购买专利而看人脸色,真正实现技术领域的独立自主。 有人可能会问,这技术啥时候能用上?遵循行业规律而言,从实验室取得突破进展至实现量产,通常需历经三到五年的时光。 但看这团队的进度,2012 年起步,2025 年就拿世界级成果,说不定用不了太久,咱们就能在新手机、新电视上见到它的影子。 以前总听说 “卡脖子”,但黄维院士团队用行动证明,只要沉下心钻研,再硬的骨头也能啃下来。 想想看,从当年的 LED 依赖进口,到现在咱们能创造钙钛矿的世界纪录,这背后是无数科研人的积累。现在的突破只是一个起点,以后说不定还能在效率、稳定性上再创新高。 科技进步从来不是一蹴而就的,就像这钙钛矿 LED,从没人看好的 “娇贵材料”,到如今的 “效率冠军”,靠的是一次次试错、一点点优化。 以后咱们用着更棒的显示设备、更省电的照明工具时,别忘了背后还有这样一群默默攻关的科研人。 科技日报——2025-11-13〔科技日报〕钙钛矿叠层LED外量子效率突破4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