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华人表示:在美国所有华人精英,不管你第一代有多牛,是顶尖科学家还是大学教授,不出两代,你的孩子大概率会变回一个普普通通的中产,一个打工仔,这究竟是为什么? 第一代华人精英能在美国站稳脚跟,靠的是“硬核技能+拼命内卷”的组合拳,他们大多带着顶尖高校的博士光环,要么在实验室里熬到深夜攻克技术难题,要么在高校课堂上凭借扎实的专业功底站稳脚跟,硬生生在陌生的土地上杀出一片天。 但是美国的职场游戏规则从来不是“技能强就能上位”,那些隐形的壁垒、文化的鸿沟和代际动力的衰减,一步步把华人二代拉回了普通中产的行列。 根据百人会的统计,全美华人占总人口比例不算低,在各类专业职位中占比达到3%,但在中层管理职位中仅占1.5%,高层主管更是只有可怜的1.2%。 这背后其实是文化基因的错位,第一代华人受儒家思想影响,信奉“谦逊是美德”,总觉得默默付出、把事情做好,老板自然会看在眼里。 而第一代华人上不了高位,又让二代从起跑线就输半档,既因父辈缺高管人脉没资源铺路,只能自己瞎闯;又因父辈不懂美国职场“会表现才赢”的门道,教错生存技巧,让二代潜意识里觉得华人当不了领导,没了冲的野心,最终安于中产打工仔的日子。 让人无奈的是隐性的种族歧视和政策环境的挤压,这两年闹得沸沸扬扬的“中国行动计划”就是最好的例子。 该计划是美国司法部2018年推出的专项行动,表面打击经济间谍,实则针对性打压华裔科研人员。 华裔材料学博士谭鸿锦离职时主动上交遗留的公司U盘,即便公司无U盘使用限制,仍被指控“窃取10亿美元商业机密”,他被关押11个月,遭高额律师费、长期诉讼等多重施压,最终被迫认罪,职业生涯彻底被毁,而类似被无端牵连的华裔科研人员不在少数。 根据百人会和亚利桑那大学的联合调查,近一半的华裔科学家表示受到过种族歧视,这个比例是非华裔科学家的六倍还多;有近四成华裔科学家因为种族问题在申请科研资金时遇阻,而他们的非华裔同行遇到这种情况的比例只有13%左右。 这种困境背后,更藏着对下一代的深层影响,可能会让华人二代从小笼罩在“因肤色遭猜忌”的阴影里——既不敢涉足敏感科研领域,被迫放弃继承父辈的科研天赋与精英路径;也因目睹父辈无端被打压,对职场竞争产生恐惧,不敢像第一代那样闯劲十足,转而选择会计、普通文职等“稳妥无风险”的工作,最终主动或被动地安于普通中产的打工生活,彻底失去冲击顶层精英的动力和勇气。 第一代华人精英之所以能拼命内卷,恰恰是因为他们背水一战,身后没有退路,从国内来到美国,语言不通、文化不熟,只能靠超于常人的努力换取生存空间。 他们可以在实验室里连续熬通宵,周末放弃休息泡在图书馆,把所有时间都投入到工作和研究中,这种“把命都拼上”的动力,是环境逼出来的。 但华人二代从小在美国长大,喝着星巴克、看着美剧长大,身边的同学都过着松弛的生活,他们没有父辈那种“不努力就会被淘汰”的生存焦虑,自然也就没有了拼命内卷的动力。 还有资源传承的短板,美国的精英圈层从来不是单靠个人能力就能挤进去的,人脉、家族资源的传承至关重要。 白人精英家庭从小就会带孩子参加各种类型的社交活动,积累人脉,甚至能通过家族关系给孩子安排顶尖公司的实习机会;印度裔则擅长抱团取暖,一个印度高管上位后,会源源不断地把自己的同胞拉进团队,形成强大的人脉网络。 但华人第一代大多是“学术移民”,圈子基本局限在实验室和高校,除了专业领域的同事,几乎没有其他社会资源,他们没法像白人那样给孩子铺路,也不像印度裔那样懂得抱团。 结果就是,华人二代毕业找工作时,只能靠自己投简历、海投面试,哪怕学历再高、技能再强,也很难获得那些隐藏在人脉网络背后的优质机会,最后只能进入普通公司做着普通的白领工作,慢慢变成了父辈曾经不屑的“打工仔”。 讽刺的是,华人第一代引以为傲的“硬核技能”,在现在的美国职场越来越不值钱。随着全球化的推进,美国公司能轻易从全球招聘到技术人才,单纯的技术能力已经变成了“标配”,而领导力、沟通能力、人脉资源这些“软实力”才是晋升的关键。 第一代华人靠技术稀缺性站稳了脚跟,但到了二代,技术人才遍地都是,他们的技能优势被大幅稀释,又没能掌握美国职场需要的“软实力”,自然只能停留在基层技术岗位,很难晋升到管理层。 这不是因为华人二代不够聪明,也不是因为他们不够努力,而是美国的职场规则和社会环境,从一开始就没给华人精英的代际传承留下太多空间,那些看不见的壁垒、文化的鸿沟和现实的压力,一步步把他们拉回了最稳妥也最普通的生活轨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