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沉默,中美较劲,谁在暗中算账 现在大家都不开口说话,不是不愿意选择立场,而是实在不敢表态,美国那边提高关税门槛,中国这边收紧原材料供应,两边一夹击,中间这些国家全被卡住动弹不得,欧洲的汽车制造商、印度的手机组装厂、越南的服装加工企业,嘴上不公开评论,心里都很明白,一边要依赖中国的生产链,另一边离不开美国的消费市场,哪一方都得罪不起,可现实情况是两边同时出手施压,成本直接往上涨,订单数量往下掉,企业利润薄得跟纸一样。 印度推出了一个生产挂钩计划,原本想吸引外国公司来建厂投资,结果发现关键零件还得从中国采购,价格一涨,生产成本比在中国本地还高,越南那边的情况更不乐观,出口商之前靠中美贸易赚取差价维持生意,现在两边都加征关税,客户嫌价格太高就不买了,工厂只好裁员减产,这些国家不是不想选边站队,而是根本没有选择的余地,所谓的渔翁得利,实际上却是两头受打击。 中美之间并没有真正撕破脸,美国说要加百分之五十的关税,听起来很吓人,实际执行的时候悄悄降到百分之十左右,因为他们自己也面临通胀压力,工厂也承受不住,中国方面反击也很聪明,没有针对老百姓日常用的商品,比如港口费用就给予豁免,不让普通人跟着受影响,科技战其实打不起来,高通和美光这些公司一半收入都来自中国市场,经常向政府反映不要断供,台积电和三星也不敢完全切断对中国的设备供应,担心失去大客户,大家都清楚这一点,互相竞争归竞争,但不能把对方逼到绝路,否则自己也会吃亏。 第三方国家处境艰难,韩国想要依靠美国加入芯片联盟,但中国占了它芯片出口的六成多,没法切断关系,想和中国继续做生意,又担心被美国盯上,结果2024年芯片出口大幅下滑三成,陷入两难,欧洲同样被动,在俄乌战争中,美国拉着北约往前冲,欧洲却要出钱购买能源、保障安全,却没有资格决定怎么行动,日本和韩国技术实力强,但在产业链重组过程中缺乏话语权,只能跟着别人走,它们的沉默不是没有想法,而是知道无论选择哪边都不会有好结果。 乌克兰这件事,实际上被当作一个棋子来用,美国通过它来拖住俄罗斯,同时让军工企业赚到钱,中国则抓住机会埋头搞研发,在人工智能、量子技术和新能源材料这些领域拼命追赶,2023到2025年期间,稀土出口限制、北斗系统替代使用、国产光刻胶取得突破,都是在外界压力下逼出来的成果,其他国家看到这些情况,心里都清楚,真正能制定规则的,是那个既有完整产业链、又有广大市场、还能自己掌握核心技术的国家,别的地方再闹再吵,最后还是要看谁能做到自给自足。 有时候我觉得,现在这个世界就像一桌大麻将,中国和美国坐在庄家位置,他们手里的牌最多,打起来也最狠,其他国家在旁边看着他们你来我往,自己手上的牌不够好,只好继续摸牌,不敢轻易出手,大家都知道,最后能赢的人,从来不是喊得最大声的,而是牌面稳、底子扎实的那一个,别人吵得再厉害,真正能够定下规矩的,还是那些有实力、有耐心、扛得住事情的人。 大家都不开口,不是没有想法,是心里在盘算,你批评你的,我回避我的,没有人愿意先行动,只要能继续销售商品,能赚到钱,就先维持现状,等到形势变化了,再看情况调整,现在的沉默实际上是一种无声的较量,谁先沉不住气,谁就会处于下风。中美关系 中美博弈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