侯友宜叫嚣:支持萧美琴窜访欧洲 针对萧美琴日前窜访欧洲,新北市长侯友宜12日受访时叫嚣,“能够让台湾能见度提升,化为实际的‘外交’成果,乐见且支持;台湾的‘外交’大家共同打拼,一起向前走。” 国民党台面上的政治人物,好像只有侯友宜在舔萧美琴。当然也可能有其他人,我没留意到。 从媒体公开报道来看,萧美琴这次所谓的“访欧”,主要是以“副领导人当选人”的身份去接触一些欧洲议会的政要和智库,行程低调,刻意避开了官方正式访问的形式。 表面上说是深化“友台关系”,但实际上并没有实质性的协议或成果。欧洲一些国家对台湾问题的态度一直是模糊和谨慎的,不愿在中欧关系中踩红线。 所以这类交流更多是象征意义,给台湾内部选民看的成分占了不小比例。也正因为如此,民进党方面对这次行程的宣传也控制得比较克制,主要是维持曝光度,制造“国际支持”的印象。 结果侯友宜突然跳出来说“乐见其成”,还说什么要把能见度转为“实际的外交成果”,这话一出来就让人感觉他是在给民进党抬轿。 他不是中央政府的成员,也没有参与这次活动,更不是外交系统的一份子,那他凭什么说自己也要“共同打拼”?这不是抢戏吗?就好比别人拍电影,他跑去抢镜头,结果还没台词。 这种行为在政治上就让人摸不着头脑,也让人怀疑他到底是单纯情商低,还是政治嗅觉太迟钝。从国民党的角度看,这种表态更是让人尴尬。 国民党一直对民进党搞的“金元外交”或者“形象外交”持批评态度,认为这类出访没有实质成果,反而可能激化地区紧张。 侯友宜作为国民党内曾被寄望的“明星市长”,现在跳出来帮民进党“点赞”,这不是给自己人添堵吗?更何况,国民党内部本来就因为两岸议题路线分歧而矛盾重重。 他这一搅和,只怕是给自己添麻烦。再说回这次出访的背景,欧洲现在正处于对外政策调整的敏感时期,俄乌冲突持续延烧,中东局势复杂,欧美关系也面临考验。 台湾在这种国际格局中想要扩大“存在感”,确实有其自身盘算,但要小心别把自己推到风口浪尖。民进党喜欢用“国际友人支持”来包装外交成果。 但这类支持往往停留在口头层面,真正到了关键场合,欧洲国家绝不会因为台湾而和中国撕破脸。 所以侯友宜如果真有心关心台湾的“外交”,那也该有点基本判断力。 不是说他不能讲话,而是他该知道什么时候该讲、讲什么内容、讲到什么程度。他是新北市长,不是“外交部长”,他该关心的是地方建设、民生议题,不是去帮民进党背书。 如果真要在政治上有所作为,也应该在两岸和平、经济发展这些大方向上展现格局,而不是在这种高风险、低回报的议题上急着表态。 某种程度上,这也反映了侯友宜如今的政治处境。他在去年选举中跌了一跤,声势大不如前,现在可能想着找机会重塑形象,争取曝光。 但问题是,找错了方向,选错了时机,只会适得其反。民进党不会因为这番话感谢他,国民党基层更可能对他失望。对一个政客来说,最怕的不是批评,而是大家都不知道他到底站在哪边。 侯友宜现在就有点这个味道,模糊、飘忽、不坚定,这样的形象对他未来的政治发展极为不利。再放大一点来看,台湾政坛近年来越来越倾向于“做秀式政治”。 讲求的是话题性、曝光度,至于内容是否扎实、是否符合长远利益,反倒没人关心。侯友宜这番发言如果只是为了跟上舆论节奏,那未免太轻率; 如果是出于真心支持,那又显得判断力欠缺。不管是哪一种,都说明他还没从地方行政思维切换到国家战略的高度,这对一个曾经被视为“总统热门”的政治人物来说,是个危险的信号。 如今台湾内部政局变化快,外部形势又复杂多变,谁都想在这局里找到存在感,但存在感不是靠乱发言堆出来的。侯友宜想要维持影响力,就得更清楚地界定自己的角色。 尤其在两岸和外交议题上,更要慎言慎行。别人在打牌,他在喊口号,这种场面看多了,大家只会更怀念那个当初低调务实、讲求实干的侯友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