突发重大新闻。攻击-11隐身战斗机,官宣服役了。 攻击-11正式列装,意义远不止多了一款新武器——它把一些只有顶级有人战机才有的关键能力,搬到了无人攻击机上,直接改变了空战的玩法。 就说它那身“隐身衣”,无尾飞翼设计可不是为了好看,这造型简直是雷达的噩梦——把机身和机翼揉成一团,去掉了平尾、垂尾这些容易反射雷达波的“小尾巴”,再配上全身的宽频纳米吸波涂层,雷达反射截面积直接压到了0.001平方米,比传说中“麻雀大小”的回波还要隐蔽,连歼-20的隐身性能都得往后排一排。 这种设计思路跟美军B-2轰炸机的“平行反射”原理异曲同工,但攻击-11做得更极致,连发动机尾喷口都做了锯齿形隐身处理,既能躲雷达又能藏红外信号,堪称“全频谱隐身”的标杆。 以前战机想突防敌方防空网,要么靠速度要么靠低空突防,现在攻击-11直接变成了“雷达眼里的小透明”,敌方的防空导弹连瞄准的机会都没有。再看机头那个不起眼的光电瞄准系统,这可不是随便装个摄像头那么简单。 它是集成了红外、光学、激光等多种探测手段的“火控大脑”,外壳用的是高精度蓝宝石玻璃镀膜,就算高速飞行时被气流冲刷得发烫,也能保持清晰的探测视野。 关键是它是内置的,不像老款无人机那样挂个吊舱破坏隐身,这一点跟五代机的设计理念完全对齐。 以前无人机执行任务,得靠卫星或有人机“喂数据”才能找到目标,现在攻击-11自己就能完成“发现-识别-打击”的全流程,从“辅助工具”变成了能独当一面的“自主作战单元”,这步跨越可比手机从功能机到智能机的升级还大。 真正让攻击-11改写规则的,是它催生的“有人+无人”协同模式。中国空军在建军76周年的微电影里公开过画面,歼-20S双座型当“空中指挥所”,后座操作员能同时指挥4-6架攻击-11,中间靠的是速率1Tbps、延迟不到0.1毫秒的光纤-激光混合数据链,指令传得比眨眼睛还快。 这套组合还会带上歼-16D电子战飞机,形成“压制-指挥-突击”的黄金三角:歼-16D用KG800吊舱干扰200公里内的雷达,把敌方防空网的探测距离压缩40%,相当于给对手蒙上眼睛; 攻击-11前出100公里当“尖刀”,潜入防空圈用光电系统扫描目标; 歼-20在后方掌控全局,随时调整战术。 台海模拟演练里,这个5机编队只用8分钟就瘫痪了“爱国者”防空阵地,要知道以前完成同样任务得凑20架战机,效费比一下提升了10倍还多。 这种模式比美军的同类尝试成熟得多。美军的XQ-58A“女武神”无人机还在测试阶段,去年才刚完成和F-35的“协同猎杀”试飞,而攻击-11已经实打实形成了战斗力,两者的差距至少有5年。 最划算的是,攻击-11的成本只有歼-20的1/5,却能扛下80%的高危突防任务。 以前飞行员执行纵深打击任务,等于把命悬在半空,现在让无人机去“探路”,就算被击落也没人伤亡,还能消耗敌方昂贵的防空导弹,这种“以低耗高”的玩法简直是战术层面的“降维打击”。 攻击-11的战略价值还不止于空战。商业卫星已经拍到它在西藏日喀则机场的身影,证明它在空气稀薄、电磁环境复杂的高原地区也能正常作战,直接强化了西南方向的战略威慑力。 舰载型号攻击-21还完成了076型两栖攻击舰的电磁弹射测试,未来跟着航母编队出海,能把反舰作战半径拉到2000公里,敌方航母战斗群想靠近都得掂量掂量。相比之下,美军的X-47B无人机项目早就停了,MQ-25还在当“加油机”用,在隐身无人攻击机的实战化部署上,中国已经实实在在地走在了前面。 还有攻击-11的AI自主决策系统,能识别1000多种目标,还会自己规划航路、规避威胁,就算和有人机的联系暂时中断,也能独立完成任务。 这意味着它不仅能单打独斗,还能搞“狼群战术”,几十架无人机一起隐蔽突防,敌方防御系统根本来不及应对。 这种智能化+隐身化的组合,彻底颠覆了传统“平台对平台”的空战逻辑,把战场带入了“网络中心战”的新时代。 传统军事强国现在面临的尴尬是,就算搞懂了攻击-11的技术原理,也很难快速复制这套作战体系。 因为它需要隐身技术、AI算法、高速数据链、体系化战术的全方位配合,就像要同时搞定芯片、操作系统和生态应用一样,差一个环节都玩不转。 美国在“联合全域指挥控制”项目里折腾了好几年,才刚打通F-35和XQ-58A的数据链路,而中国已经把这套系统从理论变成了实战部署。 攻击-11的列装,本质上是中国空军从“装备比拼”到“规则制定”的转变。以前大家都跟着美军的思路搞装备,现在中国用一款无人机划出了新赛道——未来空战不是比谁的战机飞得更快、火力更强,而是比谁的无人协同更顺畅、体系反应更迅速。 当其他国家还在琢磨怎么防住隐身战机时,中国已经开始用隐身无人机群改写空战的游戏规则了,这才是攻击-11真正的威慑力所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