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积电在美国量产4纳米芯片,台岛内哀嚎一片:大陆预判应验了。想象一下,全球芯片巨

晓绿聊趣事 2025-11-15 10:54:21

台积电在美国量产4纳米芯片,台岛内哀嚎一片:大陆预判应验了。想象一下,全球芯片巨头台积电把最尖端的4纳米技术搬到美国本土生产,这会让台湾岛内闹成啥样?大陆早几年就说过,美国会一步步把台湾的半导体优势榨干,现在果然成了现实。 岛内民众的恐慌其来有自。台积电这次可是把最尖端的4纳米产线直接建在亚利桑那州,这可不是简单设个分厂的概念。要知道台积电在台湾本土的3纳米技术都还没完全外移,现在直接把更成熟的4纳米技术送到美国,等于是把下金蛋的母鸡送人了。 更让台湾人揪心的是,美国还要求更先进的3纳米和2纳米技术也要陆续转移,这完全印证了大陆“空心化”的警告。 台积电这步棋背后藏着太多无奈。美国去年通过《芯片与科学法案》,明面上是提供527亿美元补贴,实则用巨额利益当诱饵。 但明眼人都看得出来,这些补贴附带的政治条件比要求更严苛——不仅要求共享核心技术,还规定十年内不得在中国大陆扩产。这种捆绑式条款让台积电陷入两难,不去美国就拿不到先进设备,去了就等于自断后路。 台湾经济部门最近发布的数据看得人触目惊心。半导体产业占台湾GDP比重已经从巅峰期的18%跌到15%,这还是台积电苦苦支撑的结果。 更可怕的是产业链外移速度,今年前三个季度半导体设备出口同比暴跌28%,而同期台湾对美国出口暴增35%。这一减一增之间,整个产业的人才和资金正在快速流失。 大陆网友对此倒是看得很透彻。各大平台热评一针见血:“这就是把优势当筹码的代价”。还有人翻出三年前的旧闻,当时大陆智库就预警美国正在重构全球半导体供应链。现在预言成真,台湾网友只能眼睁睁看着五千多家配套厂商跟着外迁,这些可都是台湾就业的顶梁柱。 美国这招可谓一石三鸟。既把最先进的芯片产能握在手里,又切断了台湾自主的可能,还顺带削弱了中国大陆的获取渠道。但美国人算漏了一点——大陆的芯片自给率去年已经冲到35%,长江存储和长鑫存储的闪存芯片甚至开始反攻全球市场。中芯国际的7纳米工艺虽然比台积电落后两代,但已经能满足国内八成以上的需求。 台湾经济研究院最新报告显示,岛内半导体人才外流速度比想象中还快。今年前10个月,有超过1.2万名工程师选择赴美工作,这个数字是去年同期的三倍还多。新竹科学园区的企业主们叫苦连天,他们说现在连资深工程师都要靠加薪三成才能勉强留住。 民进党当局现在的处境特别尴尬。当初信誓旦旦说要“保住命脉”,现在却只能眼睁睁看着核心外流。行政部门负责人前两天还在硬撑,说“台湾半导体优势五年内不会被动摇”,可岛内民众根本不信这套说辞。毕竟连台积电自己都承认,未来五年要在美国投资400亿美元建六座晶圆厂。 大陆这边的应对反而显得从容不迫。长江存储刚刚宣布232层3D NAND闪存实现量产,中微公司的5纳米刻蚀机都开始给台积电供货了。这些突破意味着大陆在设备、材料和设计三个关键环节都打开了突破口。就像工信部官员说的,“别人卡脖子的地方,就是我们突破的方向”。 台湾年轻人现在最现实的选择居然是往大陆跑。今年大陆半导体企业招募的台湾工程师数量同比增加45%,这些人都带着先进制程经验过来。上海张江科技园甚至专门设立了台籍人才公寓,申请人数三个月就突破五千人。有台湾工程师直言不讳:“在台湾看不到未来,大陆至少给得起舞台和前途”。 美国工厂现在成了台积电的烫手山芋。亚利桑那州工厂建设进度一拖再拖,最初说今年量产,后来改成2024年,现在又要拖到2025年。当地工人根本搞不定精密制造,台积电不得不从台湾空运五百个工程师去救火。这种水土不服的状况,正好印证了大陆专家说的“半导体产业不是简单复制就能成功”。 岛内舆论现在最担心的是连锁反应。随着台积电带走的还有日月光这样的封装测试巨头,连全球最大硅片供应商环球晶圆都要去美国建厂。这些企业过去在台湾形成完整的产业链,现在这个生态正在被连根拔起。经济学者悲观预测,照这个速度,五年后台湾在半导体领域的份额可能要从现在的22%跌到不足10%。 大陆市场反而在逆势增长。虽然美国搞封锁,但今年前三个季度大陆芯片进口额反而增长18%,说明内需市场在快速扩容。中芯国际刚刚拿到国家大基金二期128亿注资,要在深圳建12英寸晶圆厂。这些动作都显示,大陆正在用市场换时间,用资金换空间。 台积电创始人张忠谋最近说过段意味深长的话:“全球化已经过去,自由贸易即将终结”。这位九十多岁的老人看得明白,现在这场争夺战早就超出商业范畴。只是台湾被困在棋局中央,既当不了棋手,连当棋子的自主权都在消失。就像大陆网友说的那样,当优势变成别人手中的筹码,结局早就写好了。

0 阅读:6

猜你喜欢

晓绿聊趣事

晓绿聊趣事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