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对大陆昨提醒公民暂时避免前往日本,不少台湾网民叫嚣:“好消息”、“太好了,少了

修竹崽史册 2025-11-17 12:38:31

针对大陆昨提醒公民暂时避免前往日本,不少台湾网民叫嚣:“好消息”、“太好了,少了一大堆中国人,旅游品质直接提升数倍”、“趁着这一波制裁,日本可以导正过去几年的乱象”、“太棒了,还日本干净”、“赞啦,日本将迎来安宁”、“韩国惨了,这下不能去日本只能全部去祸害韩国”、“快订日本机票”、“可以顺便不要来台湾吗?”   大陆游客减少对日本的影响,短期内确实可能让热门景点少些拥挤,日本旅游经济高度依赖国际客源,尤其是消费力强劲的大陆市场。   2024年大陆访日游客接近750万人次,消费额稳居各国之首,一旦这部分客流大幅下滑,东京的百货公司、京都的和服租赁店、北海道滑雪场的收入链条都会断裂。   航空公司已经紧急推出免费退改签政策,旅行社忙着处理退团,正是市场对冲击的及时反应。   日本政府过去几年大力推动入境旅游,目标直指每年6000万人次,如今却要面对客源结构突然失衡的局面。   那些期待“导正乱象”的人,恐怕低估了经济连锁效应的破坏力,景点清净了,商家却要关门,员工只能另谋出路,这难道就是所谓的“品质提升”?   岛内旅游业本就深陷观光逆差泥潭,2024年上半年台湾民众赴大陆旅游134.4万人次,大陆人士来台却只有28.5万人次,差距扩大到近5倍。   民进党当局以疫情为由持续执行“禁团令”,拒绝大陆方面多次释放的恢复团队游善意,包括今年1月宣布的福建、上海居民赴台政策。   台湾业者多次公开呼吁开放陆客入境,理由简单:一个陆客的消费力相当于多个东南亚或日韩游客,过去陆客旺季时,垦丁的民宿、阿里山的茶农、花莲的赏鲸船都能直接受益。   如今这些地方平日住宿率不到三成,卡丁车场甚至直接歇业,当局把希望寄托在日韩客源上,结果2024年前10个月国际旅客仅620万人次,远低于疫情前水平,日韩客反而出现下滑。   目标喊了多年的千万境外游客,连续两年落空,观光署只能一再下修数字。   当大陆提醒公民避免赴日,台湾网友却集体欢呼,仿佛日本的损失会自动转化为台湾的获利。   现实却是,国际旅游市场并非零和游戏,大陆游客不去日本,不会全数转向台湾,因为岛内入境政策依旧紧缩,陆籍人士来台仍需层层审批,团队游大门紧闭。   那些喊“别来台湾”的人,等于亲手把潜在客源推远,台湾民众赴大陆热情不减,2024年总人次已超277万,显示需求真实存在。   反观来台大陆客人被卡在政策壁垒外,业者只能眼睁睁看着商机流失,旅行公会估算,若每年恢复400万陆客,可带来至少2000亿元新台币产值,直接拉动住宿、餐饮、交通、农特产等多行业。 旅游经济从来不是孤立产业,它牵动基础设施、就业、地方财政,全球旅游业2024年贡献11.1万亿美元,支撑近3.48亿个岗位,每10美元全球收入就有1美元来自旅游。   台湾若继续自我封闭,不仅错失大陆市场红利,也会在国际竞争中进一步边缘化。   东南亚国家早已敞开大门迎接大陆客,泰国、越南、马来西亚入境数字连年攀升,因为政策灵活。   台湾却在“安全”旗号下自我设限,最终受害的是基层从业者,那些在网络上叫嚣“清净”的人,多半不是靠旅游吃饭的那一群。   他们或许能暂时享受空荡的景点,却无法替饭店员工支付房租,无法替导游补上断粮的月份。   说到底,旅游是人与人之间的连接,是经济与文化的双向流动,把大陆游客标签化为“乱象来源”,本质上是政治偏见凌驾理性。   过去两岸旅游畅通时,台湾赚得盆满钵满,大陆民众也带走对宝岛的真实印象,促进民间互信。   如今政策壁垒高筑,受伤最深的还是台湾自己的中小企业和普通劳工,期待“别人少来自己多赚”的幻想,不过是掩耳盗铃。   真想让旅游业重回正轨,唯一路径是卸下政治包袱,顺势回应大陆善意,尽快解除禁团令,让双向交流正常化。   你怎么看?

0 阅读:0

猜你喜欢

修竹崽史册

修竹崽史册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