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基斯坦规划部长阿赫桑·伊克巴尔突然宣布了:承认没有把中国—巴基斯坦经济走廊用好,因治理不善和内耗,项目停滞带来损失与机会流失。 一个十年大工程,620亿美元的巨额投入,最终被一句“我们没用好”盖棺定论。 中巴经济走廊刚启动时,整个巴基斯坦都透着股盼头,瓜达尔港的奠基仪式上,当地民众举着“好日子要来了”的牌子,盼着这个深水港能让家乡变成中东到南亚的物流枢纽。 中方企业带着设备和技术赶来,短短几年就把布满碎石的滩涂,建成了能停靠万吨货轮的码头,配套的公路也从港口修向内陆。 那时候连国际媒体都预测,这里会成为下一个迪拜,可如今码头边的仓库还空着一半,通往内陆的公路上,货运卡车远没达到设计流量。 伊克巴尔提到的“治理不善”,在塔尔煤电项目上体现得最明显,这个能解决巴基斯坦三分之一电力缺口的项目,本应三年完工,结果因为土地审批拖了整整两年。 巴方负责协调的部门换了三任负责人,每次交接都要重新核对文件,等到终于办完手续,国际煤价已经涨了不少,项目成本凭空增加了一大笔。 附近的村民原本盼着项目能带来工作,最后只等来断断续续的施工,不少人又回到了外出打零工的老路。 内部消耗更是像附在项目上的蛀虫,巴基斯坦的政党更迭向来频繁,走廊项目就成了拉锯的筹码。 前正义运动党政府上台时,为了凸显“新政”,突然叫停了上届政府敲定的轻轨项目,理由是“预算不合理”,可重新招标、修改方案又花了两年,等施工队再进场,原本预留的施工区域已经被附近居民占去建了棚屋。 这种政策的反复无常,让参与项目的中方企业格外头疼,不少设备运到现场却只能闲置,零件都生了锈。 瓜达尔港的配套建设更是乱成一团,中方帮着建好了港口,可巴方承诺的周边产业园区迟迟没动静。 规划中的仓储区被改成了临时停车场,本应衔接港口的自贸区,审批流程能拖到企业失去耐心。 最可惜的是那些错过的机会,走廊规划里的纺织工业园,本想借着中方的技术和市场,把巴基斯坦的棉花资源变成高附加值的布料。 中方企业都准备好了生产线,却因为巴方没能及时解决园区的供水供电问题,项目一直没法投产。 同期印度的纺织企业趁机扩大产能,抢走了不少原本属于巴基斯坦的订单,现在工业园的厂房虽然盖起来了,但机器还没安装到位,成了当地人口中的“漂亮空房子”。 伊克巴尔的表态也算戳破了遮羞布,之前巴基斯坦官方提到走廊,总说“成果显著”,却对项目停滞避而不谈。 这次公开承认问题,反而让不少人看到了转机,巴方最近成立了专门的走廊管理委员会,把土地审批、政策衔接这些权力集中起来,避免部门之间互相推诿。 中方也调整了合作方式,从单纯的工程建设,转向帮巴方培养管理人才,不少巴方官员被派到中国的港口和工业园学习经验。 620亿美元的投入不是小数目,十年的时间也不算短,但大型跨国项目的成长本就不会一帆风顺。 伊克巴尔的“没用好”,不是对合作的否定,而是对现实的清醒认知,中巴经济走廊从来不是简单的工程堆砌,而是需要双方同心协力破解治理难题的系统工程。 现在瓜达尔港的起重机又开始忙碌起来,通往内陆的公路上货车渐渐多了,这些变化都在说明,承认问题只是第一步,把失去的机会抢回来,才是更重要的事。 毕竟对中巴两国来说,这条走廊承载的不仅是经济利益,更是共同发展的希望。 参考资料:新华网《巴基斯坦官员赞誉中巴经济走廊建设成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