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490年,北魏太和十四年九月,国都平城(今山西大同)沉浸在一片悲伤之中,因为执政北魏长达15年的冯太后去世了 冯太后,汉人,她的出身就挺戏剧性。她是北燕的公主,正儿八经的皇族。可惜啊,北燕被北魏给灭了。她爹投降了,但后来又卷进了谋反案,全家遭殃。 十几岁的冯氏,就这么以“罪奴”的身份被送进了北魏皇宫当丫鬟。 放宫斗剧里,这就是最底层的炮灰,活不过三集那种。 但冯氏硬是活下来了,还活得特好。她被当时的皇帝拓跋濬看中,一路从贵人干到了皇后。 好景不长,文成帝26岁就挂了。12岁的儿子拓跋弘即位。冯氏成了冯太后,顺理成章,开始垂帘听政。 这是她第一次尝到权力的滋味。她搞得不错,朝政平稳,还提拔了不少汉族士人。 但问题来了,儿子长大了。献文帝也不是个省油的灯,他想亲政,想摆脱老妈的控制。母子俩的矛盾越来越深。 导火索是冯太后的一个“宠臣”叫李奕。献文帝找了个由头,咔嚓一下,把李奕给杀了。 这一刀,是砍在李奕身上,疼在冯太后心里,更是对她权威的公开挑衅。 冯太后啥反应?她没哭没闹。 她的操作简直了:471年,她直接逼着18岁的献文帝“禅位”——退位让贤,把皇位传给了自己只有5岁的儿子拓跋宏。 献文帝稀里糊涂当上了“太上皇”。冯太后呢?升级成了“太皇太后”,名正言顺地再次垂帘听政。 你以为这就完了?太天真了。 当了太上皇的献文帝还是个威胁,毕竟才20来岁。476年,这位年轻的太上皇“暴崩”。 史书上写得隐晦,但后世史家基本都扒明白了:大概率是冯太后下的黑手。 为了夺回权力,为了推行她的政治蓝图,这位太后把自己皇帝都给干掉了。这股狠劲儿,武则天见了都得递根烟。 这时候你再回头看490年平城那片“悲伤”,是不是有点后背发凉?她去世前的这15年,她就是北魏唯一的“天”。 冯太后这么狠,到底图啥?难道就是贪恋权力吗? 格局小了。她接下来干的事,才真正奠定了她的历史地位。 从476年她“二进宫”到490年去世,这15年,她和她一手培养的孙子孝文帝,联手发动了一场深刻改变中国历史的改革——“太和改制”。 咱现在一提这改革,都说是孝文帝的功劳。但你细品,改革的核心政策,全是冯太后在世时定下的。 1. 班俸制(发工资): 这听着特基础,但在当时是天大的事。北魏官员之前没固定工资,全靠“灰色收入”,说白了就是使劲贪。冯太后拍板:给官员发工资,按级别来。 这是从根子上反腐,想当官,行,拿朝廷的钱,就得给朝廷办事。 2. 均田制(分土地): 这更是重量级。把无主的荒地按人头分给老百姓种,人死了再交回来。老百姓有了地,就安分了,国家才能收到税。这套玩法,后来的隋朝唐朝基本就是“抄作业”,直接催生了“开元盛世”。 3. 三长制(管户口): 以前地方户口都乱七八糟,被各种地方大族(豪强)藏着掖着,中央收不上税。冯太后搞“三长制”,五家设一邻长,五邻设一里长,五里设一党长。把老百姓重新编组,中央直接插手到基层, 豪强再也别想垄断人口。 所以,490年冯太后去世,孝文帝哭得“哀毁过礼”,我相信那是真情流露。 这个奶奶,不仅是他血缘上的亲人,更是他的政治导师、合作伙伴和最大的保护伞。没有冯太后在前面顶着鲜卑旧贵族的压力,用铁血手腕扫清障碍,孝文帝的改革啥也干不成。 至于满朝文武的“悲伤”,成分就复杂了: 鲜卑旧贵族: 估计是松了口气,这个压在头上的老太太终于走了。 汉族士人: 可能是真悲伤,冯太后和孝文帝是他们的靠山。 拿工资的官员: 挺复杂的,怕她,但也感谢她(毕竟发工资了)。 拿到地的老百姓: 应该也是真心的,谁给饭吃谁就是恩人。 冯太后这辈子,从战利品到铁血太后,她用最狠的手段,干了最牛的改革。她证明了一件事:在权力的游戏中,无关男女,只看谁能真正改变牌局。 这份490年的“悲伤”,是对一个统治者的哀悼,也是对一个时代的告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