蒋经国与周总理分属不同阵营,按理来说该是互相敌视,但事实上,他对周总理十分尊敬:“周总理对人那么诚恳,这不全是做作,而是出于他确有素养,周总理做人的工作是第一流的。” 十年内战打下来,周总理和蒋介石成了谁也容不下谁的对手,整整十年没见一面。 再次碰面的场合,连当事人都没料到:1936年12月24日的西安,张学良和杨虎城把蒋介石扣下,周总理代表中共来斡旋,要促成联蒋抗日。 蒋介石见到这位昔日黄埔军校的政治部主任,开口就说:“恩来,你是黄埔的好同志。我以领袖人格担保,决不再打内战,以后你可来南京与我谈。” 这句承诺,给第二次国共合作铺了路。 次年三月,两人在杭州谈判,蒋介石先夸了几句中共的民族意识和革命精神,话锋一转就说:“你们不用谈和国民党合作,就跟我合作,这事解决了,别的都好说。” 周总理一听就明白,蒋介石最在乎的是领袖权威。 他顺着话头回应:“要是委员长真下决心抗日,中共肯定诚心合作,绝不为自己一党谋私利。”蒋介石听着顺耳,脸色也缓和了不少。 周总理趁热打铁提了中共的要求,更给蒋介石带了个天大的好消息——共产国际查到了蒋经国在苏联的下落,还批准他回国。 蒋介石盼儿子盼了多少年,这下又惊又喜,对着周总理感慨:“你们中共里,你是最有理智、最有人情味的同志。” 周总理的这份人情味,连蒋经国后来都有体会,1945年重庆谈判,毛主席带着周总理等人飞抵重庆。 中苏文化协会办宴会那天,主席他们在二楼贵宾厅休息,楼下有个年轻人探头探脑想看看热闹,是蒋经国的心腹,《江西青年日报》的总编辑蔡省三。 周总理一眼就瞥见他了,立马站起来招手让他过去,还问他:有什么事?蔡省三没什么准备,脱口就说:想见见毛主席。 周总理二话没说,直接把他领到毛主席跟前,介绍道:“这是蒋经国先生的助手,陪都青年界的精英。” 毛主席握着蔡省三的手连说:“好哇!好哇!全国青年大团结呀!” 蔡省三紧张得只会跟着说“大团结”,匆匆下楼后,第二天一早就跟蒋经国汇报了这事,还说自己以前见过周总理好几次,甚至当面提过意见。 蒋经国听了半天没说话,后来慢悠悠地说:“周恩来对人那么诚恳,这不全是做作,是他确有素养。周恩来做人的工作是第一流的。” 皖南事变时,陈诚的表现更能看出周总理的眼光。 陈诚在湖北配合着围攻新四军,嘴上还夸蒋介石有远见,说这能避免以后共产党军队威胁南京。 可他跟新四军军长叶挺是黄埔时期的老交情,叶挺被抓后在牢里受委屈,陈诚心里其实不好受。 他奉命劝过叶挺投降,被拒绝后还请蒋介石亲自出面,可劝降还是没成。 周总理知道陈诚念旧情,就托人去跟陈诚说:能不能跟蒋介石求个情,把叶挺改成软禁,给点自由。 陈诚还真照办了,后来周总理又请他批准记者陆诒去探望叶挺,这在当时可是要担风险的事,陈诚当天就批了。 陆诒见到叶挺,叶挺说:“辞修兄(陈诚字辞修)对我照顾得还周到。” 陆诒走的时候,陈诚特意嘱咐:“你回重庆后,帮我给周公带个话,希夷兄(叶挺字希夷)我就近照顾,安全和生活都没问题,让他放心。” 国民党退到台湾后,陈诚成了实权人物之一,周总理宴请记者曹聚仁时,特意透过他给陈诚递话:要是两岸能统一,蒋介石、陈诚、蒋经国都能到中央来做事。 周总理还说得很具体:陈诚要是想管台湾,蒋经国就当副手;要是愿意来中央,地位不会比傅作义低。 不光说这些,周总理还安排人去照顾陈诚在浙江青田的姐姐,方方面面都想得周到。 很多人说周总理统战厉害,其实他的本事根本不是耍手段,是把人当人看。 对蒋介石,他没只当政敌,知道对方也是个牵挂儿子的父亲;对蔡省三这样的年轻人,没因为他是敌对阵营的就摆架子,反而给足尊重;对陈诚,没揪着他围攻新四军的事不放,反倒看到他重情义的一面。 这种真诚是从骨子里透出来的素养,连对手都骗不了。 他更能看透人心,知道蒋介石要的是领袖权威,陈诚念的是袍泽之情,蒋经国重的是待人修养,抓准这些再做事,自然能说到人心里去。 最关键的是,他所有的人情往来,都不是为了私交,而是盯着大目标——抗日要团结,统一要齐心,所有的细节都是为了民族大义铺路。 政敌能被他的真诚打动,对手能信他的承诺,靠的从不是权术,而是把人心焐热的本事。 真正的大智慧,从来都是以心换心,以义动人。 【评论区聊聊】你觉得周总理最打动对手的,是这份真诚还是过人的洞察力呢? (信源:豪情恩来 周旋与暗战——人民网)
